三國是一段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時期,從狹義上來講,它所指的是從曹丕篡漢到晉朝消滅東吳的六十年光陰。在其中的大部分時間裡,蜀漢都扮演著一個抗爭的角色,它勢力最為弱小,但卻多次主動討伐強大的曹魏,希望博得一線生機。
不過,最終蜀漢還是成為了三國當中最早被淘汰的政權。那麼,為何蜀漢會最早滅亡呢?在眾多原因當中,有一個最為致命,也導致了不管蜀漢多麼努力都無法徹底扭轉局勢。
關於蜀漢滅亡的原因,我們可以指出許許多多。
首先,它人才凋敝,和主要敵人曹魏相比可謂是星光黯淡。在羅貫中筆下,蜀漢政權的五位高級將領被並稱為"五虎上將",然而,其中關羽、黃忠死於建安二十五年(220),次年張飛被部下刺殺,又過一年馬超也不幸病逝。等到諸葛亮北伐時,曾經的五虎將只剩下了一個已然老邁年高的趙雲。
除了五虎將外,蜀漢勢力的其他武將基本都稱得上是難堪大用,勉強排得上號的魏延也是剛猛過人卻性格桀驁,於是在諸葛亮死後因成為隱患而被殺。和蜀漢相比,人口基數本來就大得多的曹魏自然也擁有著更多的傑出人才,從張郃、曹真、司馬懿,再到鍾會、鄧艾,曹魏西線始終擁有著能夠勝過蜀漢一頭的充足人才,甚至諸葛亮都要把希望寄托在出身曹魏的姜維身上,而不是在蜀漢選擇接班人。
第二,蜀漢內部鬥爭十分嚴重,嚴重妨礙了各項事務的順利進行。人們一般都會將後主劉禪稱作是"扶不起的阿斗",他資質平庸,在位期間還寵信宦官黃皓,對治理國家幾乎沒有任何貢獻。諸葛亮在世時,劉禪尚且能夠遵從劉備遺囑對其尊敬有加,但諸葛亮走後,他便任由黃皓等奸佞亂政擅權,甚至排擠肩負北伐重任的姜維。
蜀漢後期,領兵在外的姜維害怕受到陷害而不敢回京,黃皓則為了排除異己大肆結黨,哄騙劉禪說敵軍難以攻入蜀地,以此減少供給姜維的物資。除了這兩股對立勢力外,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既想除掉禍亂朝政的黃皓,又想節制不停北伐大肆消耗財力物力的姜維,各方勢力為了各自的目標互相爭鬥,可見蜀漢局勢之亂。
當然,人才凋敝、吏治混亂並非是蜀漢滅亡的最根本原因,其實最致命之處便是國力上的巨大差距。華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中原一帶一直被重點開發,以至於春秋戰國時期,位於今湖北一帶的楚國都被視為南部的蠻夷。因為開發歷史早、力度大,北方的發達程度可以說是碾壓南方,這一點從北方州郡密布,而南方直接被劃分為揚、荊、益、交四個巨大的州,郡的數量也較少就可以看出
從直觀的數據來看,曹魏的領土面積大約有四百萬平方公里,且其中包含了鄴城、許昌等許多富庶繁華的地區,相比之下,蜀漢的面積只不過一百萬平方公里多一點點,且稱得上繁榮的或許就只有成都、漢中。從人口上看,曹魏擁有近一千三百萬人,蜀漢則不過四百萬,這就導致不管是錢糧收入還是兵源人數,前者都能遠勝後者。
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將帥固然非常重要,但在雙方將帥實力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擁有更多士兵和糧草的一方自然擁有絕對性的優勢。對於蜀漢而言,他們在士兵數、糧草量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對手曹魏,因此從一開始其實這就是場幾乎沒有勝算的戰爭。在生產力無法突飛猛進的情況下,蜀漢只能是用較弱的力量爭取奇蹟,可惜的是,隨著有生力量被曹魏一點點削弱,蜀漢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
正如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所說的那樣:"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在伐魏過程中,蜀漢的將領、精銳、普通士兵都被大量損耗,已然是強弩之末,只可負隅頑抗。
令人意外的一點是,即使曹魏派出二十萬大軍南下征討,姜維依然能夠憑藉天險將敵軍暫時阻攔在劍閣。
只可惜,鄧艾孤注一擲的偷渡陰平之計取得了奇效,讓蜀漢的滅亡比預定中早了那麼一點。
很多人認為,在關羽被襲殺後,蜀漢就已經失去了扭轉局勢的希望,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關羽武勇過人,他的去世對蜀漢的實力和士氣有巨大影響,但更多的還是在於蜀漢失去了一塊重要的土地,國力進一步落後於了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