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一年級孩子家長,幾乎每天都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輔導孩子學習。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長們慢慢發現孩子產生了學習的依賴性,動不動就問媽媽:「媽媽,這道題我不會,你給我講講吧?」家長心情好時,便毫不猶豫給孩子答案。有時家長心情不好時,便會責備孩子:「這麼簡單的題,你就不能動動腦子嗎?」再看孩子,立刻鬧起了小情緒。
面對孩子這種習慣性的心理依賴,不僅體現在學習中,在生活中也常見。但是有不少家長卻從來不主動思考,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動腦筋呢?或者想,孩子不會主動思考做事,我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缺少自我思考的精神,恰就導致家長始終忽略培養孩子做事與學習中的能力培養。
今天,我針對孩子學習依賴性強,不願意動腦筋這個現象,給家長朋友們進行深層次原因分析,並給你一些培養孩子主動思考的技巧和方法。但是我有一個前提,必須要把你平時總怪孩子笨的錯誤觀念摒棄,錯不在孩子,而在於你喲。
一、孩子在生活與學習中依賴性強,原來是家長總習慣於替孩子做事,或給現成答案。
1、從幼兒期開始,家長便事無巨細幫孩子做事,讓孩子養成習慣性心理依賴。
經常能看到一些媽媽特別「能幹」,凡與孩子有關的事,總是能親力親為,把孩子收拾的利利索索,打扮的漂漂亮亮。甚至明明孩子想嘗試自己去做事,媽媽們(或家裡的老人)早已經習慣替孩子做事。當孩子在幼兒期里不斷嘗試想模仿大人做事時,卻不斷被剝奪嘗試的機會,孩子慢慢就失去了再度去嘗試的興趣,結果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個特別懶惰的「小屁孩兒」。如果你知道自己曾剝奪了孩子主動嘗試做事的很多機會時,現在是不是有點後悔了?
2、家長不教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導致孩子不會做事,慢慢就等著侍候了。
當家長忽略教孩子基本生活技能時,你會發現孩子不僅越來越懶惰,還愛挑毛病呢。我不知道當你發現被孩子挑剔或嫌棄時,你心裡是不是很委屈,亦或是很生氣呢?就在家長日復一日的侍候中,孩子因為不學習基本生活技能,導致大腦不願意思考,隨之而來的是什麼事都向爸爸或媽媽請求幫助。說到這裡時,家長會不會感覺後悔呢?是你們家裡大人因為無知而阻礙了孩子的思維發展,但反過來又埋怨孩子懶惰,不願意勸腦思考,你說孩子冤不冤啊?
3、家長怕孩子意外受傷而不允許其動手做事,讓孩子沒有養成遇事動腦的習慣。
我曾經在個案遇到一個特別有趣的三年級小女孩子,這個孩子特別矯情,爸爸和媽媽不在身邊時,孩子表現的很獨立,什麼事都想嘗試做,但是大人卻擔心孩子意外受傷,而不斷叮囑孩子,你再餓也不能動燃氣灶啊,你再渴也不能自己動手燒水喝啊。孩子就在父母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幹的叮囑下,慢慢變的特別沒有主見,什麼事都要去問大人怎麼做。而在反映在學習中也一樣,媽媽特別女兒特別煩,可是她永遠不知道是自己親手扼殺了孩子主動做事和思考的能力。
4、總怪孩子做的慢,或做的不好,多次批評後,傷害了孩子主動探索做事的興趣。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孩子曾經打碎過盤子或杯子的現象,有的家長會首先關心孩子有沒有受傷,或者關心孩子的心情,告訴孩子不要怕,下次我們小心端好就可以了。但有的家長則不會關心這些,而是先披頭蓋臉訓斥孩子一頓,甚至有的家長會罵的特別難聽。很多時候,有類似的小情節,只要家長責怪孩子做的慢,或者做的不好,孩子主動做事,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就被家長傷害了。當孩子主動探索做事的興趣喪失後,先從行為懶惰,再到思維的懶惰,很快就養成了。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做事興趣,讓孩子成為愛做事愛思考的小精靈呢?請看下面的內容。
二、減少孩子學習依賴,需要從生活習慣養成中做鋪墊,打基礎。
1、從一日生活中,事關孩子自己的事,幫孩子列出清單。
聰明的家長都知道教孩子熟悉自己的生活,並參與學習做事是育兒的重要課題。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你現在改變觀念了嗎?那麼,就從孩子的一日生活中開始吧,你不妨與孩子一起列一張做事清單,編上序號,讓孩子看看自己一天中到底有多少件事要做。我曾經在培養兒童生活習慣中,與一些孩子一起來列過清單,統計起來有十多項呢,甚至有的孩子會更多。主要有:1、鬧鐘響馬上起床穿衣;2、關掉鬧鐘;3、迅速上廁所用完後沖馬桶;4、洗漱並整理牙具擦試台面;5、整理床鋪;6、吃早飯(午飯和晚飯);7、幫媽媽清洗餐具;8、背上書包去上學;9、在學校上課;10、課間活動;11、午休(睡);12、下午去學校上學;13、課外閱讀;14、寫課外作業;15、室內或戶外活動(遊戲);16、洗澡;17、洗內衣等小件衣服;18、給鬧鐘定時;19、熄燈睡覺。等。
2、手把手教孩子學習做事,鼓勵其嘗試去做,熟練後完全交給孩子自己做。
上面列出的都是基本生活細節內容,而這些都是孩子必須要學會的內容,家長還可以根據你自己家庭實際情況再刪減或拓展。在這裡我要特彆強調的是,對每一件事,都要給孩子建立做事目標感,並結合時間管理進行。當孩子有了做事目標,需要家長幫孩子把每一件事都要列出步驟來,讓孩子學會按步驟有條理認真完成。當孩子在你的示範下學會後,必須要及時鼓勵孩子:「寶貝,恭喜你學會做這件事了,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開始。從現在開始,你不必再依賴於媽媽幫著你做,而是你可以獨立去完成了。媽媽相信你會像勤勞的小蜜蜂一樣,每天都堅持做好屬於自己的事喲,加油!寶貝。」展開你的想像力,這是不是很溫馨的一幕啊?
3、引導孩子動動腦筋,看做這件事還有哪些方法,做起來更省事。
當你不斷肯定和讚美孩子能幹時,你會發現孩子變了,變的越來越自覺做事了,這對你來說,是不是從內心裡會特別欣慰啊?我有這樣的體會,在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時,我便把屬於他自己的所有細節小事都教會了,每天和孩子同步去做事,在陪伴與帶動下,孩子越來越願意動著腦筋去做事。有時當我看到孩子做事不講技巧時,便會停下來問他:「嘿,小伙子,老爸發現你這樣做有點費時喲,咱能不能動動聰明的小腦袋瓜琢磨一下,看看是否還有更省事的辦法做這件事呢?」有時孩子會認真思考,實在思考不出來,我會稍加提示。當孩子發現原來做事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時,並從中體驗到動腦筋想最省事辦法的甜頭時,便會隨時動腦了。
4、及時發現孩子做事主動性,條理性,並給予肯定與讚美,激發孩子做事的興趣。
當你完成了上面所有的功課時,你會發現孩子生活態度變的積極了,性格越來越陽光了。這便是孩子在獲得基本生活自我服務能力之後的成果。而這時的你,已經減輕了很多工作量,可以抽出時間來做旁觀者。只要發現孩子做事有主動性和條理性,並且還講究技巧時,那就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之辭了,適適誇讚孩子,會讓孩子越來越勤快,思維越來越活躍,從現更願意獨立去做事和思考,而這些都應用在寫家庭作業中時,你會發現孩子變了,他(她)對你的心理依賴明顯減少了,你說神奇不神奇喲。
三、鼓勵孩子在學習中主動思考,打開思維瓶頸,需教孩子思考的步驟和方法。
1、讓孩子掌握主動思考四部曲: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學面上面的內容後,現在我們的課程進階了,可以進入高一階段的內容,這便是教孩子學習主動思考的四部曲。
(1)發現問題。這和以往孩子動不動就向你求助不同,而是引導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而問題具有明顯的點狀分布,如孩子發現反覆思考一道題,都沒有清晰的思路時,這時他(她)會呈現出思考狀。
(2)提出問題。當孩子實在找不到思路時,便會問你,這時的求助可不是以往未加思考的問了。而是有針對性,並且是經過自己反覆驗證無果時才提出的問題。
(3)思考問題。家長這時絕不能馬上給孩子現成的解題思路或答案,而應有給出孩子思考的方向,鼓勵孩子順著這個方向去動腦筋。事實上,當你給出思考方向時,孩子一般都能找到思路,這說明孩子主動思維能力已經完全打開通道了。
(4)解決問題。當孩子有了思路後,可能會問你是不是這樣做啊?你可以告訴孩子:「寶貝,你可以嘗試按著你的思路去解一下,只要能解出來,說明你剛才的思考是正確的。」瞧,孩子需要的是你的肯定與鼓勵,而不是讓你確認答案喲。
2、將主動思考四部曲進行順序調整: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問題。
當通過一段時間的主動思考能力培養後,家長會發現孩子在思維的獨立性上面,有了質的飛躍。這時更可以調整上面的四部曲順序,讓孩子把第二部的提出問題放在最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實就是讓孩子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一氣呵氣,哪怕思路有問題,也要去堅持嘗試。當孩子把整個過程都完成了,再鼓勵孩子把發現的問題提出來,考一考家長,看看爸爸媽媽是不是也這樣考慮的。怎麼樣?這種思維邏輯遊戲,你掌握了嗎?
3、和孩子一起比比看,對同一個問題,看誰最先找到答案。
當孩子熟練掌握了解題思維和方法後,這時家長需要重點關注一個點——思維速度與效率。以前的訓練過程一般都不強調速度與正確率,而是重在讓孩子掌握方法,突破主動思考這一瓶頸。現在該到了重點訓練孩子思維速度與效率了,最有效也是最節後的辦法就是與孩子經常搞比比看小競賽活動。如我和孩子曾經做過看能發現乘法和加法有什麼關係的小數學遊戲時,在引導之下,孩子得到結論:「老爸,我發現乘法原來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我豎起大姆指誇讚他聰明,而後就問他:「既然你發現是簡便運算,那簡便在哪裡?動動腦筋想想看。」孩子仔細觀察後說:「相同的數字相加時,根本就不用一個個加了,直接用乘法口訣就行了。」我及時誇讚孩子:「小伙子,真是好樣的,你太聰明了,那我們比比看,誰算的速度快好不好?」於是便和孩子一起比起了計算速度,而孩子在遊戲中不斷提高了數學運算的思維敏感度。
4、總結與激勵,讓孩子看到自己是一個在學習中愛思考的好孩子,增強其信心。
在育兒生活中,有一個常見的現象,那便是凡是父母愛思考,愛學習,經常能與孩子做學習能力(生活即學習)與技巧互動練習時,則會讓孩子隨時都能開動主動思考的大腦。但是理性的家長會有一個好習慣,就是不管做一件事,還是階段性重複做一件事後,總愛和孩子做做總結。為什麼要做總結呢?其實就是和孩子一起從事總結出做這件事,最初是按著什麼步驟和思路去做,在多次重複過程中是否發現了可刪減繁冗步驟,或調整不合理的步驟。當家長與孩子做好這總結工作後,慢慢會讓孩子養成做事或學習主動總結經驗的好習慣,從而增強孩子的信心。
四、在生活中經常和孩子做思維發展的互動練習,激發孩子主動思考的興趣。
1、經常用反問句,把孩子提了的問題,反過來問他(她),並適當鼓勵。
學習無處不在,生活每天照常進行。家長朋友們在做好親子陪伴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學會應用反問句喲。這可是培養孩子主動思考的竅門之一,當孩子未加思考便提出問題,試圖偷懶時,你可以把問題像踢足球一樣給踢回去,如說:「寶貝,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憑你的聰明機靈勁,你仔細想想看,答案應該是什麼呢?」對於孩子來講,要的恰是你的鼓勵,因為你的鼓勵,是他(她)有信心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源動力。
2、指出現象,家長提出問題,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想法,觀察孩子思維能力性。
現在我給家長朋友們一個鍛鍊孩子主動思考能力的竅門——指出現象,提出問題,讓孩子通過觀察、思考、做出判斷、給出答案。如我們到公園裡帶孩子玩兒,發現湖面上有一隻水鳥,便可以指給孩子看,然後問:「寶貝,你看到那隻水鳥沒有?它為什麼有浮在水面上呢?」,類似這樣的問題你隨時都可以提很多,只是要注意喲,你得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否則,孩子沒有了答案,你更說不清楚,你這個問題就白提了,甚至會讓孩子很掃興。
3、引導孩子和小夥伴做你來問,我來答的互動遊戲,看誰答的快。
孩子進入小學後,便正式進入玩伴期,在兒童時期,玩伴兒之間會彼此互相交流與模仿,而這恰好可以成為鍛鍊孩子與小夥伴進行主動思考遊戲的好契機。如我的孩子在一年級時,有一次他邀請小區里幾個玩伴兒來家裡,我就給他們組織一個小遊戲,看誰朗讀的聲音最美?因為我平時給兒子做過朗讀訓練,他自然信心滿滿,結果在朗讀比賽遊戲中,他就表現的特別出色,引來小夥伴的羨慕。我告訴兒子,可以把你的竅門和你的小夥伴們分享,不妨噹噹小老師,你來教吧。孩子欣然應允,看到他和小夥伴們有模有樣的教與學,那情景非常溫馨。
4、通過作業糾錯,讓孩子分析原因,講給媽媽,增強孩子主動思考的意識。
孩子每天都要完成課外作業,有時避免不了會有訂正錯誤作業這一項內容。家長請注意,如果你以往不加以引導,作業糾錯很可能是成為孩子最反感的一項作業,引導不當很容易導致孩子發牢騷,影響學習的情緒。如果你能正面引導孩子:「寶貝,其實通過作業糾錯,學會正確的解題思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聰明孩子的初衷。今天我們來通過作業糾錯,你試分析原因,找到原因後再結合平時養成的解題習慣,不就以後再也不犯同樣的錯嘍?」當孩子聽到你這麼說時,自然願意接受。因為孩子聽的重點是以後再也不犯同樣的錯,那就可以減少錯誤,甚至不必糾錯了。
結束語:通過今天這篇文章,聰明的你是否發現,僅一個孩子寫作業過程過度對家長產生心理依賴,其背後所隱藏的則是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的現實。每個孩子都是聰明的(智力障礙因素除外),關鍵看家長是否具備培養孩子擁有出色的生活與學習能力了。只要讓孩子在一日生活中動起來,不等著家長去侍候,在你教會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後,只要堅持不斷肯定與鼓勵,再加上適當的讚美,你會讓孩子做到「五勤」即:眼勤、手勤、腦勤、腿勤、嘴勤。你有信心去落實我給你的方法嗎?如果有,在實踐活動中如果發現問題,請給我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