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旗幟、一座書院、一個村莊、一份愛國情。
10月1日,嘹亮的紅色歌曲,開啟了婁星區萬寶鎮磨子石村陶龕書院的一天。遊客循著聲音的方向,自發來到升旗台前,與村民同升國旗,接受紅色主題文化教育。
「每次升國旗,心情都很激動。」升旗的是陶龕書院創辦人黃良生,今年70歲,與祖國同歲。像往常一樣,他站得筆直,仰望國旗,緩緩轉動旗杆滑輪,嘴巴有節奏一張一合,顯然在唱國歌,卻沒有一絲聲音。三年前,因罹患喉癌,黃良生做了全喉切除手術,永遠失去了聲音,與別人分享心情的方式,就是用筆寫在小本子上。去北京看一次升國旗,是黃良生大半輩子的夙願。兩年前,為親手升起國旗,他曾辛苦籌備數月,終於在祖國生日這天圓夢。「現在我是升旗手,以後要培養年輕一代成為升旗手,將這個儀式代代傳承下去。」黃良生表示,陶龕書院每月都會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對村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至今已堅持5年。
「今天,作為升旗儀式的主持人,感到非常榮幸,祝福祖國更加繁榮昌盛。」65歲的尹湘峰,是雙峰永豐鎮人,從事民俗剪紙藝術十年了,在他的眼裡,剪紙需要技術和心境相融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他客居書院寧靜致遠,大清早聽到廣場播放紅色歌曲,便主動加入了升旗的團隊。一周的反覆揣摩,他用紅紙「剪」出一副完整準確的中國地圖,贈送給陶龕書院。在剪紙空白一角,他用章草寫下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
「小時候在學校經常唱國歌,那時候只是大家唱,我就跟著唱,今天我是一名美術老師了,當我用心的歌唱的時候,心裡特別激動,為自己身為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來自米盧私立美校的青年老師羅慧娟說。
在陶龕書院,到處都懸掛著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紅色已成為這個村莊的主旋律。漸漸,書院裡參觀的遊客多了起來,40多名來自市區的小朋友和村民聚集在書院的公益大講堂,觀看中央電視台直播國慶閱兵儀式,聆聽英雄模範故事,接受紅色主題教育。「讓孩子們在家看電視,不如組織家長和孩子來這裡,大家一起看,」組織這次紅色主題文化教育活動的負責人彭海芝告訴記者,看到閱兵儀式上官兵們的整齊步伐,心情很澎湃,作為一名老師,她將銘記歷史,珍惜當下,用理想和激情教書,用愛心和細心育人。快要離開書院時,孩子們臉貼小紅旗,高聲齊唱「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自豪和感動。
現在,陶龕書院擁有60000餘冊藏書、近1000平米免費閱覽室,設有頗具特色的書法碑廊、黨建、道德文化長廊、陳曦明田野書法創作室、國學講堂、安全文化牆等內容,濃濃「書香」飄蕩在田間地頭,惠及周邊多個村鎮的農民群眾。今年9月,萬寶鎮農村志願消防隊和陶龕書院消防宣傳志願服務隊成立,倡導構建「黨員帶頭、全民參與」的農村消防安全新格局。「陶龕書院高揚的五星紅旗,不僅是村裡獨特的精神標識,更是老百姓最樸素的信仰。」磨子石村黨支部書記黃伯文說。(曾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