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長在北美的緬因貓,為什麼放棄野生這條路,進入了人類家庭

2020-11-26     哈嘍領養嗎親

原標題:土生土長在北美的緬因貓,為什麼放棄野生這條路,進入了人類家庭

一直以來,人們對貓科動物的認識,總是體型小的那些都進入了人類家庭做了寵物,體型大的都留在森林、草原做了猛獸。

家貓、寵物貓隨處可見,對貓科動物中猛獸的認識大家往往直接想到老虎、獅子、豹子、猞猁。雖然都是貓科動物,雖然大家覺得大貓也挺萌,但是真的在面對大貓的時候,它們呲著牙朝你撲過來的時候,人們心裡那根警戒線完全不能跟面對小貓咪相比的。

但是隨著人們加深對貓科動物的了解,才知道寵物貓不是都是小小的毛絨絨一團的樣子的,還有像緬因貓這樣比狗還大的貓。也知道野生貓科動物不是只有獅虎豹這樣的猛獸,還有體型只有兩三個月家貓那麼大的黑足貓、沙丘貓,生活在高原上的兔猻。

它們體型都不大,長相無比適合做寵物貓,但是它們偏偏選擇了野生這條路。如果人非要養它們,結果不是它們把自己鬱悶死,就是人們被它們抓傷。

人們通常認為,除了人工培育的幾個需要人們照顧的貓種,其它本來是自然貓種,偶然進入人類社會,在人類家庭生活的貓咪。如果將它們放回野外,它們會很快適應野外的生活,重新變成野貓。它們會充分展露它們的狩獵天賦,小型飛鳥,小兔子、刺蝟、老鼠等等小型哺乳動物,都將成為貓咪的食物。

在寵物貓進入人類社會之前,它們在野外確實是這樣的。而且只看跟家貓體型差不多大小的兔猻高原上的生活,大概也能推測出野貓的一部分生活。

在北美緬因州生活的緬因貓,與野生猞猁面對的自然條件是差不多的。寒冷的氣候,生活在森林中,獨居。人們一般認為,貓科動物中,獅虎豹之外就數猞猁戰鬥力最高了,猞猁是狼的天敵之一,一隻猞猁可以咬死一頭懷孕的母狼。但是猞猁的體型遠遠不比獅虎豹那樣大,它體長還不到一米,甚至沒有緬因貓長。

但是猞猁的體重比緬因貓重的多,猞猁重20-30公斤,緬因貓理論上應該有十幾斤重,但是在這個藍貓都能養到16斤重的年代,申請金氏世界紀錄的那位緬因貓體重達到了31.8斤。

緬因貓是土生土長在北美緬因州的自然貓種,擁有這樣的體型優勢,為什麼緬因貓自願進入人類家庭當起寵物了呢?

除了小巧的貓咪,人們也會喜歡長毛、柔軟的大貓,布偶貓被人們培養出來就是最好的例證。雖然布偶貓和緬因貓都是大體型的貓咪,並且布偶貓的體長也可以達到一米,但是布偶貓看起來完全不如緬因貓那樣魁梧。

有關緬因貓是怎麼出現的,現在廣泛流傳的說法是,在19世紀50年代,北美緬因州是著名的貿易中心。有外地來的商人帶來幾隻長毛貓,與當地的短毛貓交配,就出現了這種大型的貓咪緬因貓。此後緬因貓一直生活在緬因州,成了緬因州的特有的貓種。

1860年,緬因貓在紐約第一屆貓展首次現身。這說明緬因貓從來到緬因州到在貓展出現,可能僅僅經過了十年。這進一步說明,這十年,緬因貓一直生活在人類家庭里。

緬因貓體長一般一米二,體重在十幾斤左右。它們周身覆蓋著又厚又長的毛髮,這能幫助它們適應北美屋外的嚴寒天氣。雖然緬因貓從一開始就沒有生活在野外,成為猞猁那樣的猛獸。但是它們也從一開始就與人類展開了合作關係,它們是人們牧場裡的好幫手。

捉老鼠只是它們日常工作之一,在牧場裡,它們還能夠幫助牧場主驅趕牛羊,給主人叼報紙,叼著筐子。還能幫主人看孩子,看門。緬因貓是非常熱愛工作的貓咪,如果主人不給它們分派任務,它們反而會不開心。可能也因為它們在牧場工作的特點,緬因貓大多喜歡睡在高處奇奇怪怪不太平整的地方。

聽到緬因貓這個特點,是不是覺得,這貓怕不是狗吧。緬因貓不僅喜歡幫助主人,吃得比一隻狗還多。被稱為「拉不拉豬」的拉布拉多犬成年了一天不過吃一斤多,一隻成年緬因貓一天要吃四頓,差不多吃兩斤,一隻緬因貓吃的飯抵四隻普通家貓(大橘除外)。

而且緬因貓每天也需要一定的運動量,如果想養緬因貓,那最好家裡帶個小花園能給緬因貓玩耍。不然貓咪每天都會感覺特別無聊。如果鏟屎官們又想體驗養貓的樂趣又想體驗養狗的樂趣的話,一隻緬因貓是不錯的選擇。

很多鏟屎官的終極夢想就是養一隻緬因貓,從預算來看的話,養一隻緬因貓並不會比養一隻布偶貓多多少預算。但是對於鏟屎官們來說,養緬因貓之前會經過比養布偶貓更多的考慮。

除了吃得更多之外,還因為它們一身毛髮比較難打理。夏天需要每周洗澡,冬天也要每個月洗,才能保持毛髮的蓬鬆柔軟。鏟屎官還要面對無處不在的貓毛,養緬因貓要付出的時間、金錢、精力都比普通小貓咪多得多,真的要養緬因貓還真是需要慎重考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FYzA3YBjdFTv4tABg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