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個"千古第一村

2019-09-26     中華人APP

流坑村,位於江西撫州市牛田鎮東南部烏江之畔。村子四周青山環抱,三面江水繞流,山川形勝,鍾靈毓秀。和周圍大多始建於明清時期的村落相比,該村"輩份"要大多了,早在唐末就已建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

流坑村的村民大都姓董。董氏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又認唐代宰相董晉為先祖。據該村董氏族譜記載,董晉裔孫董清然在唐末戰亂時,由安徽遷入江西撫州的宜黃縣,他的曾孫董合再遷至流坑定居,成為流坑的開基祖。

青山綠山環抱之中的流坑村

到了宋代,流坑村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興,成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代表。時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之美稱。

到了元代,村子遇戰亂而遭毀。後來的明清時代,村中有識之士紹繼祖業,興教辦學,修譜建祠,並發展竹木貿易,使流坑村再一次繁榮興盛。

據後人統計,全村曾出文、武狀元各1人,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簿、教諭,超過百人。江西省有30名以上進士的村子僅有4個,流坑村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文物遺址保存完好的古村落。

流坑村內一家保存完好的院落

流坑古村民居大都有年代可考,其中明萬曆年間至清乾隆年間的幾無缺壞。

民居建築均為磚木結構的樓房,高一層半,格局多為二進式院落,內有一天井,布局簡潔,樸實素雅。內里房間的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明代多前堂後廳,清代多前廳後堂,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臥堂,左右對稱。外看,一般為長方形平面,用空斗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坡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

流坑村的馬頭牆造型也較之其他村落豐富許多,有階梯形、弓形、雲形,個個翹首長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還能擋盜防賊。

匾額隨處可見

更有趣的是,流坑村"家家有匾,戶戶存聯",而且這些匾、聯皆有來歷,內涵豐富,意境深遠,或表主人之身世,或顯家族之榮耀,或體現儒家傳統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美好情境。

你會驚訝地發現某位村民家中隨意放置的一塊匾額上,落款竟是某位名人的名字,對於一個歷史上文風鼎盛、仕宦如雲的村落來說,有這樣的老物件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對耕讀之道的信奉,對詩書傳家的執著,使流坑村的建築不管如何雕樑畫棟,看起來都沉穩內斂,有著精緻而不繁複、靈動而不張揚、壯觀而不奢華的韻味。

董氏後人仍然生活在這些老宅中

雖然世事變遷,但流坑村民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似乎從未改變過:村中至今還有叮叮噹噹的鐵匠鋪、氣味濃重的皮匠鋪,一些人家還架著織布機,老人更喜歡用古錢幣當牌局……

村中有一條小巷,平時與其他巷子看不出有什麼區別,但到了趕集的日子,這條巷子就成了村中的"商業街",雞蛋、糧食、器皿、布匹都擺在巷子裡進行交易,所有物資都是村民自己生產、製造的——流坑幾乎是個自給自足的小世界。

陽光晴好的時候,常見一些人蹲在屋檐下邊曬太陽邊聊天。老人們更會選個沒有暗角的地方,擺張藤椅,一坐就是大半天。陽光變了照射角度,他們也跟著挪動椅子,在時間面前毫無畏懼,過著從容不迫的田園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BTfbW0BJleJMoPMcpwx.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