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海外敦煌文獻數字化回歸

2020-02-15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如何讓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回歸,是敦煌學界比較熱門的話題。柴劍虹認為,「第一,回首往事,要實事求是地認識歷史;第二,立足當前,大家來積極推進文化學術交流;第三,放眼未來,堅信歷史難題必將圓滿解決」。敦煌文物實體回歸難度較大,需要客觀理性地看待此問題。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文物中,占絕對數量的是敦煌古代寫本及少量印本,後來學者稱之為敦煌遺書、敦煌文獻。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公開接受捐贈最多敦煌文獻的,是由日本已故書法家青山杉雨家人於1997年10月將家藏的8件敦煌寫卷送還,敦煌文物「回歸故里」,回到文化遺產所屬地。

藏經洞文獻數字化重建

文物實體的回歸難度較大,是否可以探索其他途徑?2015年在敦煌召開國際會議時,我們提出敦煌文獻「數字化回歸」的設想。之前,在原文化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促進海外中華古籍回歸」的計劃。這為敦煌文獻「數字化回歸」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

如何整合利用這些資源,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尤其是數字人文技術開展人文社科學術研究,這是作為信息提供者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數字化機構需要思考的問題。探討存放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博物館等機構的敦煌文獻如何讓公眾方便獲取,是學術資源提供者和學術介面臨的共同話題。可喜的是,2015年4月26日,法國國家圖書館與敦煌研究院簽訂協議,同意向敦煌研究院贈送該館收藏的敦煌寫卷高清數字化副本,授權敦煌研究院在非商業用途上可以無償使用這些資料。此次合作,是海外收藏機構第一次大規模向敦煌研究院贈送藏經洞文獻的數字化副本,也是敦煌研究院獲取的第一份藏經洞文獻數字化資源。2016年,中國國家圖書館完成「海外中華古籍書目資料庫」一期建設,其中法國國家圖書館先後向中國國家圖書館贈送法藏全部敦煌遺書高清數字資源,包括漢文文獻2700餘號、藏文文獻4000餘號,此外還有梵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希伯來文等文種的珍貴文獻,總數達7000餘號。之後,西北民族大學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完成1000卷英藏和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數字化入庫工作,建成中國首家數字化敦煌古藏文文獻資源庫。

在敦煌研究院推動下,法國國家圖書館和敦煌研究院提出雙方共同展開合作,重新數字化該館收藏的敦煌文獻。完成之後向敦煌研究院提供一份高清數字資源,並採取協議授權方式,讓專家學者能夠便捷使用這批數字資源。此項目如果順利實施,將是「數字化回歸」的一種新模式,為實現藏經洞文獻「數字化重建」奠定基礎。

為此,敦煌研究院將建立藏經洞文獻資源共享平台,包括藏經洞文獻目錄、研究目錄、圖像資源等,可以分類、檢索、歸納、排序和數據關聯,使研究目錄、文獻信息、全文資料庫以及正在開展的「數字敦煌」項目中圖像資源等信息實現數據關聯和一站式檢索。這將極大方便學者獲取藏經洞的珍貴資源,從而打破藏經洞文獻資源由於流失海外人為因素造成的不同國家、機構設置的限制壁壘。

藏經洞文獻無論是以「數字化回歸」還是「數字化重建」,其目的都是構建藏經洞文獻數字化資源共享平台,這既是對流失海外敦煌文獻數字資源的存儲和整合,更是對敦煌文獻的「數字化保護」,並實現可延展,構建數字內容分類管理的敦煌資源智能化信息系統。通過數字化技術保護和開發,藉助科技之力,在搶救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深度挖掘敦煌文獻的無形價值,為學術界、社會、公眾服務。

構建資源共享平台

目前,可以公開上線的敦煌文獻資料庫並不多,大家比較認可和使用頻率較高的是「國際敦煌項目」(IDP),但它並沒有完整的可檢索敦煌文獻全部目錄,主要建立了收藏國家、收藏機構已經數字化完成的目錄,並沒有構建一個完整的藏經洞文獻總目錄;儘管其已全面開展敦煌文獻數字化工作,並取得一定成就,但數字化進度緩慢、檢索不便。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敦煌文獻目錄資料庫,從文獻類型方面著錄,經過不斷修改、補充、完善,將已經公布的敦煌文獻建立完整的目錄資料庫。

流失海外的藏經洞文獻,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博物館、圖書館等公私收藏機構,我國國內各大相關機構亦有收藏,可以在資料庫建設的元數據設定方面進行區分。對流失海外敦煌文獻進行數據化採集、加工、整理、編目、按收藏地進行分類等,並對敦煌學論著目錄進行梳理,結合敦煌研究院現有數字資源平台「敦煌學信息資源庫」,通過對系統智能信息關聯,利用正在開發的「敦煌學信息資源庫」二期拓展的資源庫管理平台,最終完成藏經洞文獻目錄和文獻研究目錄數據加工、數據標引、數據整合、數據關聯,完成資料庫內容建設。

同時,與此匹配的是有關敦煌文獻相關聯研究目錄,並對二者進行信息管理、查閱、排序、歸類、關聯、檢索等。該項目完成後,主要成果是以資料庫形式呈現,可以與目前「敦煌學信息資源庫」在一個平台實現信息檢索,將會極大方便全球學者使用藏經洞文獻。同時與國外相關機構採取合作共建、共享模式,積極推動數字人文環境下敦煌學國際化進程,這是提出「數字化回歸」的真正目的。

資料庫資源共享平台開發,主要是與中國知網合作,無論在資料庫架構和平台功能設計方面,均具有更強大的技術優勢。「敦煌學信息資源庫」已經運行五年,現在進行二期平台升級,正好與該項目同步進行,更好地實現不同資源類型以及異構資料庫的對接和關聯。該平台在採用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疊代式開發,基於SOA的體系架構、統一的用戶管理和權限管理,組件化、構件化開發技術,基於XML的數據支持和Web Service技術等;整體採用計算機集群技術,實現動態自動負載均衡等技術。基於以上因素,系統按照服務功能進行計算機集群,可有效滿足系統的可靠性、可擴展性、穩定性以及運行效率。

提供獲取資源的有效途徑

文化遺產數字化是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方向,藉助數字網絡技術,敦煌石窟精美壁畫以及藏經洞文獻等資料得以虛擬再現或數字化重建,並可使研究人員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便捷查閱、比對和校勘,必將極大促進國際敦煌學研究。因此,加快流失海外敦煌藏經洞文獻「數字化回歸」或「數字化重建」,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構建藏經洞文獻總目錄資料庫,搭建可供國內外專家檢索、梳理、歸納、分類的資料庫共享平台,為未來實施「數字敦煌」項目奠定基礎,為技術開發和實施探索一條路徑。其次,敦煌學研究目錄和藏經洞文獻目錄資料庫二者進行對接,實現研究目錄、文獻信息、研究文獻全文以及未來實現與圖像資源的關聯,打造數字資源共享平台。再次,全面進行文獻系統整理、刊布、收藏、保存狀況等進行數據統計,為學界提供系統的可檢索的資料庫。由此探索流失海外敦煌藏經洞文獻「數字化回歸」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讓更多專家學者、公眾可以分享這份珍貴文化遺產資源,將極大地推動敦煌文化的國際化傳播。

今後,我們應該全面系統地刊布散藏於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讓本屬於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遺產地的遺產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系統發掘、研究這批珍貴文獻的隱藏價值與敦煌石窟的關係,讓國際敦煌學界全面了解這批珍貴文獻的價值及其在研究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未來,我們應該探索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份珍貴文獻資源,並為彼此之間開展廣泛的國際化合作提供借鑑。同時,我們要努力為學界提供數字資源的共享平台,實現流失海外敦煌藏經洞文獻「數字化回歸」,為國際敦煌學界提供方便快捷地獲取資源的有效途徑,讓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得以人人共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