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太湖支路與金寨路交口,遠遠就能看到一個由新貨櫃改造而成的臨時值班室,幾位佩戴「紅袖章」的值班人員守在門口,認真檢查過往車輛和人員的出行證明,並為他們登記、測體溫 … …
當前疫情正處於防輸入和防擴散的攻堅期,完善老舊小區特別是無物管小區的防控措施非常關鍵。蜀山區作為合肥市的主城區,積極探索相鄰老舊小區打包封閉式管理,用「統一出口、統一管理、統一服務」凝聚起老舊小區防疫控疫的「星星之火」,守好了小區進出的「一道門」,織牢了宣傳服務的「一張網」,串起了鄰里團結的「一條心。
串聯一條路 統一一道門
「這是我們稻香村街道黃山路社區和望江西路社區共同設立的『執勤崗』,最近我們打通太湖支路上2個社區、總共8個老舊小區,一起管理、一起宣傳、一起服務,這樣小區內部之間能夠形成系統。」合肥市蜀山區稻香村街道黃山路社區副書記陳珉告訴記者。」
太湖支路示意圖
防疫值班員對外來進出人員進行登記
太湖支路是合肥老城區一條繁華的小路,雖然只有雙向兩車道寬,長度510米,但沿路兩邊密布著8個老舊小區,其中1個屬於望江西路社區,7個屬於黃山路社區。共居住著1700餘戶、居民3800餘人。部分小區又不止一個出口,分別通向不同道路。和這條路上住戶多、出口多截然相反的是,8個小區中,只有4個小區有物業管理,其餘4個小區平時由社區代管,平時還能應付,可對照封閉式管理要求,人員捉襟見肘。「社區內共有21個小區,老舊小區占10個。如果把20名工作人員全分散出去,一個小區最多也就分到1人,如此『單兵作戰』,力量有些薄弱。」陳珉告訴記者。
網格員在日常排查中也聽到部分群眾的擔心,家住金湖二區的葛阿姨就是其中一員,「疫情來勢洶洶,小區測量體溫、登記管理很重要,小區面臨人手不足,如果社區能增加管理力量,我們會更有安全感。」
如何落實小區封閉式管理的防疫要求,讓群眾更有安全感?陳珉和同事們想了一個辦法:兩個社區聯合辦公,把8個小區打通為一個整體進行管理,打造「小區聯合體」,把十幾道門集中到一道門上來。於是,報請區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同意,並向有關部門申報獲批後,兩個社區通過「一封信」、「大喇叭」、「小廣播」對群眾進行告知,沒有一戶居民反對。街居便動工把太湖支路西側與太湖路交口、以及其餘幾個通向外部路段的出口用鐵欄杆焊接封閉,只留一條路進出,8個小區的檢查崗哨集中前移到太湖支路與金寨路交口。「守護一道門,讓老舊小區管理集約化,服務群眾一體化、志願服務效果最大化,變「單兵作戰」為「總體作戰」,還能將8個小區居民的心連在一起,築強更加堅實的戰鬥堡壘。」陳珉說。
8個小區的統一進出口設在太湖路東側、與金寨路交口
太湖支路西側進入口已全封閉
管理一體化 服務一條龍
2個社區、8個小區,4家物業,人員力量如何整合?稻香村街道充分踐行聯防聯控防疫機制,很快就調用一個貨櫃設立疫情聯控值班室,成立太湖支路臨時黨支部和臨時工作組,把社區工作人員、小區物業、外請第三方保安公司全部納入管理隊伍,所有人細分崗位、明確責任、排班上崗,一系列舉措很快讓「小區聯合體」的管理上了軌道,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和新「同事」配合,3班倒24小時在崗,讓疫情防控有條不紊展開。
封閉後的「小區聯合體」為8個小區的居民製作了統一的臨時出入證、工作出入證,對所有進出小區的業主進行登記、測量體溫,開展各項消毒和便民服務… …住在這裡的居民明顯感到管理服務都更到位了。
採訪中,家住叉車廠生活區的羅阿姨正準備出門買菜,對於一體化管理,她坦言:「門衛前置,也沒多遠,就幾百米嘛,反正總是要從這個路口出去的。再說封起來好,封起來我們心裡更踏實。」一旁的工作人員邊給羅阿姨的生活出入證做記錄,一邊告訴記者「群眾理解支持就是我們的定心丸。」
防疫一條心 擰成一股繩
天天進出同一道門,距離近了,居民們的心也近了。不少居民看到社區張貼的志願者招募通知後主動報名,參與到聯防聯控中來。社區把他們組織起來,成立「黨員義務巡邏小分隊」,編隊分組,在各個小區內佩戴袖章開展巡邏,宣傳防疫知識、勸散聚集群眾、參加小區消毒 … …統一管理讓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凝聚起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助力打贏防疫人民戰爭。
以太湖支路臨時黨支部為主心骨,共建共治聯盟單位黨員、黨員義務巡邏隊共同參與到「一體化」聯防聯控隊伍中來。「最近市、區兩級機關黨員下沉社區開展志願,現在每班值班人員能達到7人,完全能應對上下班高峰時小區人車進出防疫管理啦!」陳珉高興地說。
「辦法總比困難多。」稻香村街道黨工委書記劉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習總書記強調,『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團結奮戰,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打響了疫情防控的總體戰。』太湖支路8個小區能順利施行『打包』封閉管理,離不開駐地單位、老黨員、以及群眾們支持,大家聯防聯控拉起了一張橫到邊、縱到底的嚴守大網。」(通訊員 孫凱箭 劉曉朦 朱琛琛)
責任編輯:崔吉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