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盂蘭盆節、齋孤,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小夥伴投稿呀~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日。
古時由於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作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
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
民間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道教出現後,中元節是一個道教節日,又稱地官誕,是指三官大帝的地官大帝(全名:中元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誕辰,日期為夏曆七月十五。
傳說地官掌管地獄之門,農曆七月是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就遊蕩人間,四處徘徊找食物。
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惠及眾鬼的思想,人們紛紛在農曆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度」、「施孤」布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他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這一天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在法事中,道士們念誦經文,為地官慶賀誕辰,為孤魂野鬼超度,同時信眾們也設食祭祀自己的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日超生。
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度,後來民間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
佛教傳入後,此日為盂蘭盆節。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這種儀式最早從「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10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由於目連很挂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她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
佛祖告訴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
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連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目連救母」的孝義故事,使得本屬於佛教內部的佛臘日興起了盂蘭盆會,供佛及僧,祭祀亡靈,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
在受到民間的廣泛認同後,佛教與道教在七月十五的儀式逐漸世俗化,融為了民間對亡靈的俗信中難解難分的一部分。
佛教與道教對中元節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度」。
中元節成了一個關於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華夏民俗節日,整個中元節盛大而豐富的民俗事象系統也因之形成。
關注「新海外」 海外資訊一手掌握
聲明:本頁面內容,旨在為滿足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而免費提供,並非廣告服務性信息。頁面所載內容,僅供用戶參考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