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城西,曾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知者幾人?

2019-06-27     老家許昌

許昌城西,曾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知者幾人?‖老家許昌

文‖陳世傑

圖‖老家許昌

整潔美麗的街道,花樹簇擁中的小樓,寫滿頌黨感恩標語的牆體……不知還有幾人記得,這每天灑滿笑容的地方,曾有一個七里店家喻戶曉的名字:七里店機械加工廠。現在,部分廠房靜默於社區一隅(其中翻砂車間仍保留著原貌),而當初機器轟鳴、工人繁忙、車進車出的盛況,卻早被歲月沖刷得無影無蹤,如今,我們只能從老機械廠人的口述和社區老人的記憶片斷中,搜尋七里店機械加工廠曾有的輝煌。

生於斯,長於斯的老七里店人,習慣把七里店機械加工廠稱為機械廠。機械廠前身是1964年前後七里店大隊在街北開辦的鐵匠鋪,時經大隊書記康國堂深思熟慮,他最終召集貧困社員康合清、宋東順、吳江三人負責鐵匠鋪,那時的鋪子有兩間房,裡面有爐台、大鐵砧子、翻砂工具等。

最初,鐵匠鋪主要為七里店服務,幫大隊煅打鐵制生產工具,或者為社員打磨生活用具等。精益求精的師傅不但專業技術高,打制的工具靈巧光滑、結實耐用,而且童叟無欺,服務態度好。一傳十,十傳百,七里店鐵匠鋪的名聲很快傳遍了三里五村,來此定製用具的人絡繹不絕,部分工廠負責人甚至前來要求鐵匠鋪為他們代加工機器零配件……

「鐵匠鋪的火爆程度讓人意想不到。」1945年生,時任七里店大隊團支部書記兼生產隊會計的黃廷會老人露出驚訝的神情,「從早到晚,鐵匠鋪的幾個師傅忙得不可開交,不得已,他們向大隊提出增派人手。這種情況始料未及,以康國堂書記為首的七里店大隊,多次磋商,最後康書記力排眾議,定下調子:天時地利人和俱佳,要以鐵匠鋪有口皆碑為契機,辟出專門場地,成立七里店機械加工廠,擴充大隊副業,增加集體收入。」

「在那個摸著石頭過河,一不小心就成『反面典型』的年代,探尋財富,哪怕是一心為公地為集體探尋財富,也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康國堂書記勇於探索的工作精神和敢為人先的工作作風,讓人欽佩,說實話,當時,我們大隊幹部都在心裡為他捏了一把汗……」滿目讚許的黃廷會老人停頓一下後,又咬出了一句話:「康書記這人,不簡單啊……」

此時此刻,我突然想到了阿耐小說《大江東去》中的人物雷東寶,想到了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孫少安,眼光前瞻、行動力十足的他們都曾經義無反顧地與貧窮作鬥爭,與諸多不確定作鬥爭,不管最後的結局如何,至少,他們都自覺不自覺地在自己所處的時代留下了精彩的一筆,康國堂書記也是如此。

說干就干,雷厲風行的七里店大隊,以現有鐵匠鋪為依託,舉全隊之力,以最快的速度擴建廠房。大家夜以繼日,不辭辛勞;汗流浹背,不言後退;櫛風沐雨,無怨無悔。20多間寬敞明亮的廠房很快保質保量地完工,小小的鐵匠鋪完成了從醜小鴨到白天鵝的華麗蛻變。

「對七里店來說,196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占地十餘畝,以鐵匠鋪為基礎的七里店機械加工廠正式掛牌成立,掀開了大隊發展的新篇章。七里店上下勠力同心,全力支持機械廠的工作,除了抓緊購置急需的各種機器設備,快招生產對口的技術工人,還推舉時任七里店大隊長的黃水定兼任廠長,康國堂書記讓他有困難就提,有問題就說,有要求就講,有想法就談——大隊對機械廠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提到那年那月那事,現年74歲的黃廷會老人,眼神里總散發著些許戀戀不捨的光芒,而這種飽含情感的光芒,我也從1943年出生的許根法老人目光中捕捉到了。現年76歲的他,紅光滿面,思路清晰,講起話來有板有眼。

「機械廠成立後不久,就有萬能銑床、焊床、刨床、皮帶車床、齒輪車床等十幾台,有多付相關產品的模具,有銑工、焊工、刨工、鉗工、爐工、翻砂工、磨具工等二三十人,除了滿足周邊大隊煅制生產工具需求,機械廠集思廣益,下決心組裝生產各類短缺機器,並為部分小工廠定製零配件……」

當時機械廠的車床從哪裡來?車床技術又是從何處學來的呢?1931年生,現年88歲的於懷恩老人解釋說:「1968年至1993年,我一直在機械廠做木模工。廠里部分車床是從大隊附近一個不知什麼原因關門停業的磚瓦廠那裡拉回來的。較早時,從漯河請來一個姓劉的翻砂師傅,指導著做童車輪,成品送給鄭州一家童車廠,人家一檢驗,不合格;之後,又從禹州請來兄弟倆指導技術,結果產品合格了。再後來,機械廠打聽到一名叫王同向(音)的師傅,他原在鄭州某廠是八級工,文革時受影響來到了許昌碾上教大家車床技術。這可是寶貝呀,機械廠毫不猶豫地把王師傅聘請到了我們這裡……」

許根法老人緊跟著說:「技術關保證了,生產出的產品自然受人青睞。就說電機皮帶和面機和電動麵條機吧,由於質量過硬,定價適中(一台一千多元),信譽度高,一下線,便被聞訊而來的廠商搶購一空,來得晚的只能幹瞪眼。要問廠里生產的機器有多好,聽聽有人編的順口溜就知道了:七里店有機械廠,生產機器真不瓤。和面機攪筋道面,麵條機軋麵條香。吸溜吸溜兩大碗,返身再盛鍋里光……」

這幾句詼諧的順口溜,逗得滿屋的人哈哈大笑,笑畢,1952年出生的康子明老人跟著說:「為減輕社員負擔,提高各個生產隊的生產效率,機械廠大膽嘗試,從咱許昌八一廠購買柴油機,廠里自產底盤和相關部件,開始組裝四輪小拖。那時,許昌地區相當多的大隊都沒有四輪小拖,但我們這裡每個生產隊就有一台,一提到七里店,很多大隊都羨慕不已。當時五郎廟大隊、『四關』在許昌地區名氣很大,但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五郎廟、四關,不如七里店』,可見我們七里店的影響。」

「隨著組裝生產技術的成熟和產量的增加,大隊也開始對外銷售四輪小拖,一台售價3000元左右,機械廠生意旺呀,供不應求。那時候,誰知道啥是廣告呀,機械廠產品銷售基本上全靠口碑傳播,洛陽、南陽、周口、方城縣、社旗縣、汝陽、郟縣……好多地方的人都千方百計湧上門來購買。貨源緊張得很,即使帶著現錢來,也得排隊預定。後來,在保持固有產品的基礎上,機械廠拓寬品類,生產飼料粉碎機,為煙廠組裝煙機等。」

談到這裡時,現場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大家個個意氣風發。1942年生,現年77歲的張瑞甫老人接著說:「那時,機械廠的業務負責人黃玉保,談成了一宗大業務,就是為在業界享有盛名的許昌通用廠加工機器配件。這是七里店機械加工廠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消息一出,全廠、全大隊的人都振奮不已。經研究,大隊決定抓住機遇,在街南外貿桐木加工廠旁一處地方另闢新場地合理規劃,建設更能適應機器生產、跨度較寬的大廠房,並緊鑼密鼓地增置設備,擴招技工。嘖嘖,街北生產風生水起,街南建設如火如荼,那場景,真是振奮人心……」

「當時大家激情澎湃,那種分秒必爭、不甘人後的幹勁兒,那種一絲不苟、盡心竭力的責任心,那種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都讓人肅然起敬。要說待遇,現在想來不可思議,大家幹活都是記工分,機械廠效益好的時候,每人一月也就是補助個三五塊錢。就這,一接到生產任務,全廠上下都是鬥志昂揚、全力以赴,沒有一個人發牢騷。」

「1974年,街南占地十餘畝的新廠建成了。翻砂車間、維修車間(拖拉機房)、機器倉庫……看著設計科學,布局規範,寬大敞亮的新車間,大家興奮得連覺都睡不安穩……」

這時,1959年生,現年60歲的張國發老人接過話茬說:「大隊提著勁兒,準備於1975年下半年把機械廠從街北搬遷到街南呢,結果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兒,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1975年8月,駐馬店地區板橋水庫漫溢垮壩發大水,不知有多少人受災,那時,全國上下一條心救助洪災區,上級也給咱七里店大隊下達了安置災民的任務。咱大隊接到上級的緊急通知後,沒有任何猶豫,立刻決策部署:機械廠暫停遷址,用新廠院安置受災老鄉,安置不下的,再分流到部分社員家裡。我記得,那次咱們這裡安置的受災老鄉得有好幾百人吧。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咱七里店人,在這片民風淳樸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勤奮敬業,不但幹事認真踏實,而且風格高尚。」

張國發老人講述的這幕場景,讓在座的所有人百感交集。此時的我突然間明白,機械廠代表的,不僅僅是七里店乃至許昌城西發展史上一個熠熠生輝的印記,更是幾乎兩代七里店人的情感牽掛。所以,作為熟知或者曾工作於七里店機械加工廠的老人,記憶的閘門一旦打開,那鮮活而生動的場景,即使是一個細微的畫面,也會一幀幀重浮腦海。

「1976年,機械廠正式從街北遷往街南,之後的進展速度更是日新月異。1979年前後,紅紅火火的機械廠,工人達到了七八十人,年產銷各類機器數百台,固定資產也膨脹到了一百多萬,七里店成了其它地方交口稱讚的明星大隊……」

回憶起機械廠的往昔,1949年2月出生的胡德軍老人,仍對當年的一些細節記憶猶新:「機械廠發展如日中天,離不開眼光前瞻、大刀闊斧的大隊書記康國堂,可是,1986年3月,過度勞累的康書記卻突發心梗,不幸病逝於他在機械廠的辦公室,享年僅56歲……」

說到這裡時,現年70歲的胡德軍老人目光泛紅,黯然神傷。沉默片刻,他又鏗鏘有力地說:「康書記病逝於工作崗位上的消息傳出後,大隊不少人都失聲痛哭。他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力爭上遊的進取精神,有志竟成的奮發精神,都深深激勵著機械廠上下,大家化悲痛為力量,個個龍騰虎躍,孜孜前行,工廠發展再攀高峰……」

康國堂書記去世後,時年41歲的黃廷會接任七里店村書記(當時「大隊」改稱「村」)並連任到1996年,他說:「這期間,為防止其它工廠冒牌,大隊(村)專門派人到北京的商標管理部門為機械廠註冊了『正大鐵合金』商標。為充分發揮機械廠活力,大隊(村)也積極適應改革開放形勢,及時調整思路,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承包制。後來,七里店機械加工廠,經歷了經營權承包、被村收回、再承包的波折命運。」

1996年,卸任七里店村書記的黃廷會又到機械廠擔任四年廠長,進行指導性管理。「市場瞬息萬變,受原有生產設備老化,更新滯後;經營策略未適時轉換,轉型過慢;技術研發投入相對較少,未充分認清競爭局面等諸多因素影響,機械廠開始走下坡路……」雖然黃廷會獨闢蹊徑,採取了一系列頗具針對性的經營方法,但此時的機械廠江河日下,再也無法企及當年的輝煌。2000年,黃廷會老人離開了打了半輩子交道的機械廠,伴著一聲嘆息,他落寞的身影映在了工廠的大門上……

2004年,曾經遠近聞名的七里店機械加工廠,在時代大潮的衝擊下終於走到了歷史盡頭,機車間飛速運轉的最後一台機器,戛然停下……

「曾經紅極一時的機械廠,說沒就沒了。大家對廠子的感情特別深,那一刻,當年的好多工人都流淚了……」說這話時,曾在機械廠乾了25年,精神矍鑠的於懷恩老人已轉身騎上自行車朝前方移動,無需驗證,我絲毫不懷疑這位88歲老人的感傷表情。他的背影離我越來越遠,也越來越小,我一直盯著,直到某一瞬,消失不見……

歷史如流,也許若干年後,七里店到處是鱗次櫛比的高樓,這裡會成為許昌城西的核心之地,車水馬龍,攘攘熙熙,這裡的居民會流連河岸,陶醉於碧波蕩漾,風光旖旎,他們不可能再有老七里店人的那種經歷,關於機械廠的往事也終會隨著老一代人的慢慢離場而消退直至空白如洗。可是,我仍然相信,無論到何時,七里店發展的史冊上,一定會記下幾乎陪伴了兩代七里店人的它,並記住它曾經閃耀的名字:七里店機械加工廠!

2019年3月

【作者簡介】陳世傑,只是歌者,只是文者,只是過去的記錄者,只是現在的表述者,只是夢想的耕耘者。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老家許昌」提供,版權歸「老家許昌」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1H6fGwBvvf6VcSZwj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