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皇帝、國王與歐洲的皇帝、國王有哪些區別?

2021-02-24   夜讀史書

原標題:中國的皇帝、國王與歐洲的皇帝、國王有哪些區別?

中國人對皇帝這個稱號極為熟悉,畢竟咱們的老祖宗都經歷過了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皇帝又稱天子,意為上天派到人間統治萬民的代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他在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採用了皇帝稱號,從此「皇帝」便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代名詞。

國王這個稱號對中國人來說相對要陌生一些,因為我們平時聽到的國王好像都是歐洲那邊。那麼中國有國王嗎?答案是肯定的。中國的國王又分為兩種:一是指由皇帝冊封的那些擁有封國的諸侯王,如西漢初年的楚王韓信、梁王彭越;二是指中國皇帝賜給藩屬國統治者的封號,如朝鮮國王、越南國王。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曾以國王作為封號(無封地)賜給大臣,級別高於親王,如南陽國王錢俶。後來錢俶自感惶恐,主動辭去國號,改封為許王(親王級別)。

綜上所述,中國帝制時代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國王也是皇帝的臣子,但級別比其他臣子更高。

歐洲也有皇帝和國王,不過這兩者與中國的皇帝、國王有很大區別。歐洲皇帝的英文是Emperor,拉丁文中的最早的意思是指軍事統帥。歐洲國王的英文是King,代表世襲專制君主。

歐洲皇帝最早要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早期稱「凱撒」或「奧古斯都」,在戴克里先(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執政時期才正式稱為「皇帝」。

從理論上來說,只有得到羅馬教廷承認的羅馬帝國繼承人才有資格稱皇帝,而其他國家即便再強大,他們的君主也只能稱為國王。比如法蘭克王國在墨洛溫王朝時期一度非常強大,但也只有國王。後來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得到羅馬教廷承認,這才正式獲得神聖羅馬皇帝的稱號。當然,歐洲的皇帝也有例外,比如拿破崙在1804年改法蘭西共和國為法蘭西帝國,並自行從羅馬教皇庇護七世手中拿走了象徵皇帝的皇冠,從此成為法國人的皇帝,而不是羅馬帝國的皇帝。

歐洲皇帝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早年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帝國前身)的君主伊凡三世迎娶了已被滅國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公主索菲亞,所以在法理上成為拜占庭帝國的唯一繼承人,因此俄羅斯人自稱「第三羅馬」(羅馬帝國是「第一羅馬」,拜占庭帝國是「第二羅馬」),俄羅斯帝國最高統治者稱「沙皇」,在拉丁語中就是「凱撒」的意思。

因此,歐洲的皇帝除了拿破崙家族外,其他都和羅馬帝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不過歐洲的皇帝和國王並沒有從屬關係,他們只是兩套不同體系中的最高統治者。

中國的皇帝、國王與歐洲的皇帝、國王除了從屬關係上有本質區別外,在治國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中國的官僚行政體系經過長期發展,到帝制時代已經非常成熟。雖然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但他的第一要務並非治理國家,而是要通過祭天、祭祖等禮法活動維持半人半神的形象。治國方面主要是交給大臣們去完成,所以才有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開篇中也就這個問題發表了他的看法:「天子之職莫大於禮……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這段話的大意就是說:天子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尊崇禮制,否則即便有絕倫的力量、高深的智慧,也無法憑一人之力統治天下萬民。

歐洲古代的行政體系與中國古代相差甚遠,所以歐洲的皇帝、國王不能像中國皇帝那樣做到垂拱而治。他們要親自參與到國內的各種軍政事務中,打仗也往往需要由皇帝、國王親自帶隊。而當一個強勢的帝王去世後,他一手經營起來的國家也很容易轟然倒塌,最好的例子便是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亞歷山大帝國。所以歐洲在數千年的時間裡一直處於長期分裂,相互混戰的狀態。而我們中國從秦朝以後便形成了統一觀念,此後幾千年里雖然經歷分分合合,但天下大同的理念已然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