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概念自推出以來備受關注。本周一(20日)中國發改委表示,將研究出台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新基建的三大領域,包括信息基建(如5G及物聯網)、融合基建(如大數據、人工智慧)及創新基建(如科教、產業技術)。分析人士認為,在智慧的年代,新基建已不再是鋼鐵水泥,而是追逐網絡分布及數據分析。智能基建是智慧城市的骨骼,未來5G技術將加強智慧型手機、醫療保健系統、工業運營及交通網絡等科技與生活的連接,相關企業的盈利能力也較強勁。
 >
新基建的空間有多大?
隨著線上遊戲、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生鮮電商等逐漸深入人心,而這些都離不開5G網絡、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股票分析師陳彥甫分析,除了5G等,新基建還包括:
(1)跟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基礎建設。從充電站、充電樁,電池,包括整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在中國將大力發展,未來替代傳統內燃機引擎。
(2)替代能源、新能源。包括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這一塊不會因為短期油價下跌而降低它們未來的競爭力。因為現在很多替代能源、新能源成本減低,其發電價格已經跟傳統石化燃料產生的電價格接近,加上政策支持,新能源、替代能源未來增長仍看高。
(3)醫療保健。從線上醫療到整個醫療系統的投放會大幅增長。
(4)智能傳統基建。瑞銀研究顯示,中國整體基建(含交通及公共設施等)投放中,新基建、智能基建只占10%—15%,絕大部分還是投入到傳統基建,但傳統基建也會改變,比如智能城市,從支付、水電錶、出行等將更智能,也會有一些大投入。今後規模達萬億的新基建占比會持續提高到20%、30%甚至更高。
「線上服務及支援、軟/硬體解決方案等需求不斷增加,中央大力支持5G發展,將鞏固智能基建發展及企業投入的決心。」他說,中國有高素質人力供應,產業鏈、基礎設施和供應鏈相對完整,內需市場大,競爭優勢其它新興市場難以比擬,新基建市場空間廣闊。
普通投資者如何喝上一口「基」湯?
根據瑞銀的新基建領先企業測算,今、明年它們盈利增長預期分別達到24.5%及25.7%,不單高於MSCI中國指數的盈利增速,估值也具有吸引力。
「短期一些題材成為市場熱點,要看新基建或者相關機會在公司占比高不高,能夠給公司帶來多少真正實質、具有可驗證的增長,還是要看基本面。」陳彥甫說。
廣發證券研發中心粗略估算,2020年七大領域「新基建」年內投資規模約1-1.2萬億,或可拉動相關企業的經營業績。股票投資者可以留意新基建七大領域所涉及的相關行業,基金投資者可以通過相關的主題領域搜索對應的被動指數或主題基金,比如5G、通信、電子、計算機、TMT等主題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