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媽媽在一起聊天,有全職媽媽,也有在職媽媽。
一位在職媽媽抱怨道:中國的媽媽真累!要賺錢,要生娃,要陪娃,要做家務,要照顧父母,白天要伺候老闆,下班要伺候家庭,壓力山大。
一位全職媽媽接話說:全職媽媽更累。雖然我們一切為了家裡,為了家裡的一切,但是只因為缺少一項『上班』,所做的一切都沒有價值了。最怕聽到別人問「你為什麼不去工作?」,那就句話就像在說『你怎麼這麼失敗?』」
01 全職媽媽的焦慮來自付出不被認同和對未來的擔心
一旦孩子出生,女人的生活會因為增加「媽媽」這個角色而變得複雜。
不論是因為老人不幫忙帶,還是希望自己親自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一旦媽媽們選擇了「全職媽媽」這條路,會面臨更多的壓力和焦慮。
最大的焦慮和壓力,不是7*24小時連軸轉的,比上班更累的操勞和疲憊,而是不被尊重和認同的失敗感,是對自身落伍和擔心,和對未來發展的迷茫。
不被認同和尊重,會讓人感覺低人一等。
很多媽媽會感到生娃後面臨兩難困境:
生娃前家人說,生育要趁早,生了老人有精力帶;孩子生下來,男人說我不能帶,婆婆說我幫你是情,不幫也在理;當你對工作投入加班加點,人家說你對孩子不負責,但是你要真辭職希望多陪伴孩子成長,人家又說你懶惰或能力不行,不能賺錢只能依靠男人;你要是累了只能獨自忍受,忍得受不了了情緒差了,又會被批你傷害了孩子;若是被逼得抑鬱了,又要說你太矯情不知足,那麼多人幹得了,就你受不了……
雖然有的家庭支持全職媽媽,但是媽媽自身也會有「拿人手短」的底氣不足感。
曾經有一個媽媽分享說,老公生意做得不小,家庭收入頗豐,也從未嫌棄自己是全職太太。雖然每天開著不錯的車,住著不錯的房,買著價格不菲的衣服,家裡有保姆,每天有私教陪著健身,除了接孩子和放學後陪孩子作業,生活過得很讓別人羨慕。但是自己內心就是不自信,那種伸手從別人那裡拿錢的感覺,就是低人一等。
讓全職媽媽最焦慮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對未來人生的迷茫。
女人會認為,如果把自己的人生都押在男人身上,風險會很大。一旦夫妻關係發生變故,女人就失去了經濟來源和靠山。
而多年的全職在家,早已跟不上職場技能更新換代,曾經再風光的職場人,想要再回職場已很被動。
況且,不少企業招聘啟示中往往有一條很冷酷扎心的要求:年齡在35歲以下。
這意味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全職媽媽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小,那份實現「保持自立自強,經濟獨立」的期望越來越渺茫。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生最大的不幸是孤獨,是向你投來輕蔑的目光,甚至把你遺忘。
這種與社會脫節,不被認同的擔心,或許是全職媽媽最大的焦慮來源。
02 尊重每一種選擇,選擇了就接納
今天看了辯論節目《世界聽我說》,其中一期是關於全職媽媽的價值,尤其是高知女性做全職媽媽是否應該被認可的辯論。
一方認為,高知女性做全職媽媽,是資源的浪費,做好媽媽又能創造工作價值的女性,才是更有意義的。
而另一方認為,在孩子需要而自己又熱愛的情況下做全職媽媽,是值得的,也是應該被認可的。
拋開「高知」這個頭銜,辯論內容對於所有媽媽都適用。
雙方說的都有道理,只是不同的家庭有更適合的選擇。
選擇哪條路,要問一下自己的初心和客觀的家庭情況
在選擇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並不是所有的媽媽都適合做全職媽媽。
首先,社會需求特彆強的媽媽,如果可以選擇,儘量不選擇做全職媽媽。
其次,家庭經濟條件和家人一致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常常看到能做全職媽媽自得其樂的,都是把「家庭、孩子最重要」是她們認可價值觀,並且在家人支持下,內心真心喜歡陪伴孩子,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得到樂趣的媽媽。
有一位媽媽甚至說,我自己就想從事教育行業,而我陪伴三年孩子,不就是相當於讀了一個教育學學位嗎,比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紮實多了。
這種熱愛和養育結合,也許是全職媽媽獲得價值感最好的路徑。
接納和自我認可,是平和做全職媽媽必備的心態
各種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關鍵是不要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
一旦你選擇了做全職媽媽,你就不要羨慕職場媽媽的工作和圈子,而要認可自己不同於職場媽媽的收穫和價值。
無論哪種媽媽,都是「光榮的勞動者」。
我們小區有一個大姐,女兒20歲,兒子16歲,從懷女兒開始全職。她說曾經自己也想重返職場,但是發現自己更享受這種不受約束,不用迎合奉承人的狀態,也挺享受自己照顧家裡老老小小,規劃孩子教育,給老公創造一個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於是再也不糾結再去職場了。
她說,人生不能面面俱到,總有遺憾,關鍵你權衡選擇之後,就接受它。
因為接納貼在身上的「好老婆、媽媽、兒媳」的標籤,她沒有糾結和焦慮,不僅把孩子培養得很好,直到現在這把年齡,依然把生活過得很精細,很有品味。
無論何種角色,最重要的是心態,全職媽媽要認可自己為家庭和後代創造的價值,所以根本無需有患得患失,而要自信、樂觀、踏實的生活,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快樂。
03 出路:積極探索自己的需要和發展路徑
如果想有自己的事業,可以選擇階段性做全職媽媽,保持與時俱進。
在帖子上看過一個二胎媽媽說:全職之前,我是一個優秀的職場女性,但是家庭需要後,我也毅然回歸家庭。我覺得女性韌性很強,可以做到隨時切換:需要努力工作的時候,我們可以證明自己能勝任;家庭需要了,我們可以回歸家庭教育子女;等孩子們長大了,有了良好習慣了,我們可以再創一番自己的事業…..在每一條跑道上,我們都可以過得精彩!
當然,也許有人會抱怨:說的輕巧,在上班的時候不要兼顧家庭、孩子嗎?全職回歸你知道有多累嗎,上班比在家輕鬆多了!創業哪是說干就能幹的,你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做好準備,哪能在孩子不需要你的時候華麗轉身?再說進職場,全職幾年再想回去,都不知道是啥光景了?
但是,為母則剛,只要你有心有執行力,強大是可以逼出來的。
現在很多全職媽媽,雖然沒有在職上班,也在思考或正在兼職賺錢。
首先,觀念上要與時俱進,要有信心能為社會創造價值。
《未來的工作》這本書,給我們描繪了當下的社會發展怎樣逐漸改變著未來的工作模式和性質。
當今這個網際網路時代,服務業正成為最大的產業,你只要擁有某方面的知識或技能就可以成為一個生產者。這個時代,不再是鐵飯碗的時代,人們並不需要永遠被一個單位所僱傭,也不用在一個固定的場所辦公來產生價值。沒有的固定的單位和工作地點的束縛,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可以身兼數職。
近幾年,「斜槓青年」很流行,它是指不再滿足「單一固定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群。比如,工作時間是金融分析師,下班後就變成了傳播金融知識的作家,周末可能化身為相關行業的陪訓師……集"金融分析師/作家/培訓師"等多重身份於一身。這樣的人群過著自主、多元和充實的生活,同時又能經濟獨立的生活。甚至很多職場人聲稱,他們的兼職收入已經超過本職收入。
這個時代,提供了很多兼職或再創業提供的機會和便利,全職媽媽要保持觀念的開放和靈活。
第二,要找到自己的方向,目標越準確生活越有意義。
在巨大機會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競爭和信息的超負荷,因此選准目標顯得很重要。
在安靜的時候,或者在每一次對未來的迷茫中,追問自己的內心,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當你追尋自己的內心,在糾結往復和不斷摸索中,目標會越來越清晰,方向會越來越明確。
身邊有朋友因為想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兒童成長環境而身邊缺乏這樣的機構,自己開了一所個性化的家庭式幼兒園;
有媽媽發現自己需要一邊帶孩子一邊賺錢,他們可以去做時間比較自由的保險理財規劃師;
小區還有全職媽媽擅長做糕點,幾個媽媽合夥開了一個線上糕點店,因為限量、質量好而供不應求。
只要你心中有了明確的目標,就有了希望。
第三,合理安排時間和尋找支持,日積月累,走出全職媽媽之外的人生。
有了目標之後是行動,但是全職媽媽們往往被孩子和各種家庭瑣事所纏繞,缺乏行動的時間。
不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總是能擠出來的,只是在孩子不同的階段,你擠出的量可能不同。
在孩子出生頭一年的時候,我們可以學習、實驗或調研,積累經驗;在孩子能自己玩的時候,就可以著手做一些事情了。
如果你有經濟條件,又可以在家辦公,可以請保姆幫你搭把手;
如果不能請保姆,那就趁孩子睡覺和獨自玩,有家人來幫忙的時候再工作。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後,你只要早送晚接,中間可支配的時間就比較多了。當然這中間,仍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收拾、買菜、做飯等。
這些事情如果影響到你的工作,可以花少量的錢,請小時工代為處理。畢竟,如果你能創造價值,這些時間比付給小時工的錢要更值錢。
無論是在職還是全職媽媽,路是自己選的,就不要抱怨和糾結。
與其日復一日的焦慮和迷茫,不如花這些時間和精力,用來探索自己想要的生活。
只要有心,對於全職媽媽,這個時代其實是一個好時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