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生愛發朋友圈?
因為在他們求而不得的慾望里,發朋友圈比較容易實現。
圖片來源: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微博
但是在國外,醫生想發個「朋友圈」實在太南了。
舉個栗子:美國聖路易斯的一位婦產科大夫發了一條臉書,抱怨患者一而再再而三放鴿子。
被有心的讀者看到,還用了網際網路世界最強大的「武器」——截圖保存,再把「證據」發給醫院官方帳號。
這一頓操作,立刻引來了若干患者回擊。
雖然醫院也覺得醫生並沒有違反病人隱私權,也沒給處罰,但公眾不這麼看,從此這位醫生的公眾形象大打折扣。
然而,有些醫生認為社交網站是吐槽的好地方。
一份調查了271篇醫生博客的研究報告顯示,有48篇博文對患者進行了負面描寫。
其中一篇甚至這樣寫:其實並沒有任何治療障礙,我只是想吐槽這個愚蠢、懶惰、自私的女人。
看到這樣的吐槽,即使說的不是自己,恐怕很多人也會感到反感。
研究表明,即使一條負面評論,也會降低醫生在潛在患者群體中的信譽度。
小編建議,請不要輕視社交媒體的傳播力,工作總有不易,抱怨的話就發給「文件傳輸助手」,或「僅自己可見」吧。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除了抱怨工作,也有一些醫生在朋友圈裡發一些疑難病例,配上一看就很厲害的複雜手術圖……
有項研究調查了271篇醫護人員的博客,結果發現,其中45篇博文(占比16.6%)里醫生或患者的描述相當詳盡,患者想不「對號入座」都南,更有3篇博文甚至還詳細描述了患者的體貌特徵。
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叫患 者 隱 私!
美國有一項《健康保險攜帶與責任法案》(HIPAA),對患者隱私嚴格保護。
一旦觸犯HIPAA或州隱私法,除了要被追究法律責任,州醫療委員會也會採取行動,醫生可能就此失業。
再舉個栗子,
多年前,一位美國醫生也在網上發了抱怨,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信息足夠猜出是誰。
事件發生後,這位醫生就接受了「全套懲罰」:被醫院解僱,被州醫療委員會譴責,支付了500美元賠償金。
小編建議,在社交媒體上最好不要提某位特定患者,少發圖,尤其是皮膚科、放射科,胎記、傷疤、紋身什麼的也太好認了。
如果遇到非常厲害的案例,請聯繫後台小編,我們給您做!專!訪!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不在社交媒體抱怨患者了,那能不能和患者互加好友?
慢著,三思。
雖說,醫患關係和諧既能增加信任,也能促進康復。
但仔細想想,以後發布的所有動態,患者都能讀取了……
萬一患者讓你 「給看看這個病咋治?」
不回答,傷感情。詳細回覆信息,可能被HIPAA傷。
最嚴重的是,如果患者認為醫生給的建議有害,還可能以醫療失當來起訴。
實際上,一項針對醫生應對患者好友請求的調查中,42%的醫生大部分時候都會接受。
怎麼避免好心辦壞事,建議可以申請兩個帳號,設置一個專門面向大眾或患者的帳號,並置頂聲明:不會通過社交媒體提供具體治療方案。
在這樣的帳號中,要注意避免掉入「為產品背書」的坑。
一項針對健康醫療博客的調查顯示,11%的博客包含健康醫療產品背書,但沒有一篇公開具體信息。
這在美國醫療委員會看來可是個大問題,因為美國醫學委員會聯盟規定:撰寫產品說明或治療方案時,醫生必須明確所有利益衝突,並證實自己具備行醫資格。貿易委員會也需明確廣告主和流量主之間的利益關係以及具體合作模式。
不發跟工作有關的內容,那發點生活照可不可以?
小心這裡面也有陷阱,當心發布的內容引起極度不適。
比如,一項對新晉泌尿科醫生臉書的研究就發現,4成醫生髮過酗酒、工作行為失當以及性暗示著裝及姿勢等等。
更嚴重的是,這些不當內容不僅會讓患者有想法,還會讓醫院對你產生看法。
一項針對醫療機構的調查顯示,55%的醫療機構會依據面試醫生的社交媒體資料對其重新評估考量。
醫院除了會考慮面試醫生的社交媒體影響力之外,還有部分醫院還會限制醫生使用社交媒體。
比如,許多醫院會禁止醫生在工作電腦上用社交媒體,或直接封鎖埠。
所以,即使是社交媒體重度依賴者,也請需遵守單位規定吧。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其實大部分的時候,醫生都不會去社交媒體犯錯。
但某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動作,
比如,把社交媒體當作個人日記,頻頻發布個人感受及生活瑣事,可憐巴巴求關注,一天幾十條消息刷屏……
要知道,有的時候做得太滿,反而適得其反。
如果實在忍不住分享,就關注「天下好醫」發給小編吧,說不定還會在未來的推文里C位出道!
最後!附贈兩條小建議:
1. 社交媒體的靈魂在於分享,常記得給別人評論、點贊,這樣的禮尚往來很可能會讓你出現在「TA點贊了這條微博」的列表里。
2. 記得及時更新個人資料,並保持履歷連貫性,陳年未更新或錯亂的個人資料,會讓人產生醫生多年不出診的錯覺。
原文來源:Medscape
原文標題:Doctors and the Internet: Boost Your Reputation and Career.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qwblm8BxtCz63RLr06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