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相關部門介紹了教師行業的發展情況,同時,對教師編制、職稱改革、工資待遇將迎來的新變化作了介紹。
編制供給增加,職稱改革推進,工資待遇增長,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降低職稱在績效工資分配中的權重,單列班主任崗位津貼,推動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準……在第35個教師節之際,老師們將迎來的多項利好。
提升教師工資待遇教師工資排名升至19大行業第7位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介紹了教師節設立3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教師隊伍建設所取得的成就。
隊伍規模大幅增長。全國現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673.83萬人,比1985年,也就是設立教師節之初的931.9萬人,增長了79.61%。這個龐大的職業群體支撐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一支了不起的力量」。
教師地位待遇更加受尊重、受關注。
一是建立工資待遇保障制度。教師工資由上世紀80年代之前在國民經濟各行業排行倒數三位,上升到目前全國19大行業排名第7位。
二是完善教師職稱評聘制度。調整完善教師職稱政策,中小學高級職稱結構更加合理,激發了中小學教師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的熱情。
三是健全國家教師榮譽制度。2010年起,每年推選10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每五年推選「全國優秀教師」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和「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
教師「地位待遇」提高,比如,雲南省每年遴選500名突出貢獻鄉村教師,每人獎勵10萬元。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增長機制,比如,河南從發放中小學班主任津貼、增設地方教齡津貼和提標擴面農村教師生活補助著手,形成了「三項津貼補助」,提高教師待遇。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提出,要凝聚地方黨政合力,爭取地方黨委和政府在投入上更多向教師優先傾斜。基本工資調標向義務教育教師傾斜、生均撥款向師範專業傾斜;在編制上優先保障教師需要。盤活事業編制存量,向教師隊伍傾斜。
在工資待遇、職稱評聘、編制方面,具體有以下舉措:
工資:力爭到2020年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待遇問題
加大財政投入,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投入重點予以優先保障。2013-2018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累計16.2萬億元,年均增長7.9%,一直是一般公共預算第一大支出。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連續7年保持在4%以上。同時調整優化結構,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師傾斜,教師工資福利支出占財政性教育經費比例已經連續多年超過50%。
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向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傾斜。
支持實施特崗計劃,中央財政對特崗教師給予工資性補助。從2018年7月1日起,特崗教師工資性補助標準提高至西部地區年人均3.82萬元,中部地區年人均3.52萬元。2013-2019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相關資金430億元。支持實施「三區」人才計劃教師專項計劃和銀齡講學計劃。2013-2019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相關資金21.22億元。
落實保障機制,提高教師工資待遇。
以義務教育為重點,督促各地優先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收入政策,力爭到2020年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待遇問題,中央財政對地方落實教師工資待遇給予積極支持。
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中央財政對實施義務教育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的地方給予獎補,2013-2019年累計安排獎補資金198.2億元,實現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全覆蓋,每年惠及約127萬鄉村教師。
落實教師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政策,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負擔,並多次提高津貼標準。
配合有關部門,積極推進高等學校教師薪酬制度改革,建立體現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擴大高等學校收入分配自主權。
下一步,財政部門將繼續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投入重點予以優先保障,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師傾斜,不斷提高教師待遇,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
編制:增加編制供給,適當收回空編制
中央編辦四局巡視員、副局長田中介紹統籌使用編制資源、服務中小學教育發展工作情況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各省、區、市公辦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基本都達到或超過全國統一的編制標準,所有省份在事業編制總量只減不增的同時,均保持了教職工編制的基本穩定和逐步增長,總體滿足了教育和教學需要。
一是編制標準不斷提高。2001年,中央編辦會同教育部、財政部制定全國統一的中小學編制標準,分別明確了農村、縣鎮和城市中小學核編比例,2009年將農村標準提高到縣鎮標準。2014年進一步將鄉鎮和農村小學、初中、高中師生比標準提高至1:19、1:13.5、1:12.5的城市標準,分別提高了10.5%、18.5%和4%。
目前,這個統一的標準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6個國家和歐盟國家相比,除小學階段略有差距外,初中、高中階段基本持平或略高。
此外,不少地方結合生源情況變化,還調高了標準,核增和多核了一些教職工編制。比如說江蘇省提出,可根據財力保障能力和實際需要,按現有教職工編制總量的一定比例另行增加編制。
二是傾斜力度持續加大。近幾年,各級機構編制部門在嚴控機構編制總量的背景下,通過盤活存量、統籌調劑、周轉使用等方式,將其他行業和領域核減下來的編制,優先用在保障中小學教育發展上。例如山東利用統一精簡下來的編制,為全省中小學核增9000餘名編制。江西通過大力撤併小微機構,調劑3萬多名編制全力保障中小學教育需要。
三是著力破解難點問題。著眼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涉及的機構編制方面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如結構性缺編、編外聘用教師等問題,會同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進行了廣泛調研,分析問題,了解情況,明確了下一步的工作對策。
目前,正會同教育、財政等部門研究起草進一步創新挖潛加強中小學教職工隊伍建設、完善編制管理等有關意見。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一是不折不扣落實標準。現有標準尚未達標的個別地方,下一步要加強督導力度,要求儘快落實標準,核編到位;對已經達到標準的,鼓勵和支持地方可根據需要採取調高標準、核定周轉編制等措施進一步增加編制供給。
二是及時動態調整編制。加大教職工編制統籌配置和跨市縣調整力度,原則上我們鼓勵以省為單位,每兩年左右調整一次,市和縣可以根據生源變化情況隨時調整。同時,深化縣管校聘改革,加強教師交流輪崗,推動人員編制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及學段之間及時調整,合理配置,提高使用效益。
三是統籌調劑存量資源。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精簡壓縮重複設置、職能弱化、規模較小、任務不飽滿事業單位,適當收回分散在各事業單位的部分空編,通過跨行業跨層級調劑、周轉使用、合理配置,優先滿足中小學教育發展的需要。
職稱:加快完成高等學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鬍文忠介紹深化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情況。
截至目前,中小學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技工院校教師三個職稱系列的改革已經完成,高等學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兩個職稱系列改革也正在積極有序地推進。
主要改革舉措和成效:
一是暢通了職業發展通道。中小學教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技工院校教師職稱均新設置到正高級,這些群體的職業發展空間得以拓寬,一大批優秀教師取得了正高級職稱(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9854名中小學老師取得了正高級職稱,其中有180名幼兒園教師取得正高級職稱),有利於吸引和鼓勵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
二是完善了評價標準。堅持品德、能力和業績導向。把師德放在評價首位;突出對教育教學工作業績的評價,注重考察教育教學一線經歷,激勵教師提高師德修養和教書育人水平。促進了教師隊伍發展,通過改革引導廣大教師回歸講台,回到教學一線。
三是創新了評價機制。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推行專家評議制度;豐富評價方式,採取說課講課、教學水平評價、面試答辯、專家評議、實踐操作等多種評價方式;下放職稱評審權,充分發揮學校用人主體作用,積極培育學校自主評審能力。
下一步工作的考慮:
一是按照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工作安排,廣泛開展調研論證,充分聽取廣大教師意見建議,加快完成高等學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使廣大教師充分享受改革的紅利。
二是指導各地、各部門按照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要求,組織實施好相關係列的具體評審工作,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為廣大教師參加職稱評審提供優質服務。
三是加強職稱評審的事中事後監管,規範職稱評審的程序,確保評審的公正公平。
注重師範教育培養師範公費教育規模及資金投入均上升
全國現有高等師範院校199所,舉辦師範教育的非師範院校406所,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初步形成。
師範生公費教育規模擴大。2019年,6所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招收公費師範生8441人,比2018年增加了2015名。近90%的2019屆應屆公費師範生畢業生直接回到中西部中小學任教。
中央財政對教育部部屬師範大學公費師範生,按照每生每年1.4萬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同時引導各地多種形式開展地方師範生公費教育。進一步提高師範生生均撥款標準,2013年以來,中央高校師範生和公費師範生生均撥款標準分別提高了3000元和5000元。同時,在分配中央高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等專項資金時,向師範院校予以傾斜。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40餘億元,支持近50所普通師範高校,重點加強實踐辦學能力和學科建設,整體提升師範院校和師範專業辦學水平,推動師範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新舉措
第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我們要加快出台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完善師德失范問題的防範與查處工作體系,我們要做好剛才提到的《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落實工作,做好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評價制度的改革。還有,新時期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一些文件也會出台。
第二,加強教師教育振興。協調部屬師範大學根據各地實際需求,增加公費師範生的供給。加強普通高校師範類專業認證的能力建設。組建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專家指導委員會,設立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研究項目,設立國家級團隊分專業領域協作共同體,開展首批國家級團隊教師國內外培訓工作。
第三,加強教師編制配置。我們還會跟兄弟部委有密切的合作,通過加大挖掘創新力度,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調劑建立「周轉池」等方式,增加中小學教師的編制,優先保障教育事業發展,積極推動公辦幼兒園編制標準的出台。
第四,加強職稱制度改革。研製中小學教師崗位設置管理辦法,優化學段崗位比例結構,指導地方落實職稱評審向農村和邊遠地區傾斜的政策,推動教師職稱評審和崗位設置相對均衡。
第五,加強教師權益保障。研究改革和完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辦法,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降低職稱在績效工資分配中的權重,單列班主任崗位津貼,推動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準。
第六,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以「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作為重點,提升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進「特崗計劃」等繼續補充一批;實施「國培計劃」等,繼續培養一批;推動生活補助提標擴面,繼續穩定一批。
今年教師節的主題和重點活動
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弘揚新時代尊師風尚。主要活動有以下八項。
第一,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活動。表彰全國模範教師720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80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600個,以及全國優秀教師1440名、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160名。
第二,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第三,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今年教師節當晚也就是9月10日晚黃金時段在央視播出頒獎典禮。
第四,新時代教師形象在線宣傳。在「學習強國」的APP上推出了教師的專欄,刊載反映教師隊伍建設的系列圖文,也要播出中央領導關心教師的系列紀實報道。會同網信辦發布教師題材的微視頻。
第五,鄉村特崗教師巡迴報告活動。我們組織優秀特崗教師報告團赴有關省份開展巡迴報告,在教師節前也會回到北京舉行這個巡迴報告,帶動吸引高校畢業生和廣大教師投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
第六,教師題材優秀影視片展播活動。9月10日前後集中展播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我是班主任》《芬芳》等教師題材影視片,實際上我們還在創作新的作品,但是創作有一個周期,將會陸續推出。
第七,新時代教師好故事徵集活動。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主題,向全社會徵集反映教師高尚師德和教書育人的好故事,在新媒體進行展示,擇優推薦改編成影視劇作品。
第八,推廣教師志願服務品牌活動。我們指導全國教師志願服務聯盟推進志願服務課後服務示範點建設,打造「教師志願者+課後服務」系列活動。教師節期間遴選出一批示範學校和教師課後服務典型進行重點宣傳。
— END —
來源|教育部官網,由「光明社教育家」小編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m-p_GwBJleJMoPMV47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