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話梅的媽媽(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都教育孩子要善良,因為不願意讓孩子看到社會中醜陋的一面,便為孩子營造出一個充滿愛和友善的世界。這原本是父母想要對孩子傳達正能量,但是卻有可能將孩子帶去偽善良的漩渦。
玲玲家的大寶胖乎乎的很可愛,平時也很聽話,可是孩子最近說什麼也不要去上學。玲玲覺得是孩子剛上小學不適應環境,所以對於孩子的舉動並沒有在意。「你要善良、友愛,這樣大家才喜歡你!」玲玲再一次在出門前叮囑孩子。晚上放學後,孩子剛到家就說頭疼,沒有吃晚飯就回了房間。玲玲趕緊去看孩子,發現孩子高燒了。玲玲趕緊給孩子吃了退燒藥。孩子迷迷糊糊的說道「把我的衣服給我,我不是胖墩!」玲玲聽後很困惑。終於孩子燒退了,沉沉的睡去。
第二天,玲玲給孩子請了假,想問問清楚。孩子支支吾吾地說「媽媽,我記得要善良,但是同學們卻常常欺負我!我不想打他們,但是他們打我,還搶我衣服,讓我挨凍。」玲玲聽後很心疼孩子,心裡也很糾結「難道我要孩子善良錯了嗎?」
善良不是軟弱。很多家長告訴孩子要善良卻沒有告訴孩子要勇敢。所以孩子們很容易陷入「偽善良」的怪圈,而「偽善良」所顯現出來的是軟弱。勇敢的保護自己的權利才能讓孩子不受傷,一味地妥協反而讓孩子遭遇不公平的對待。
善良是一種選擇。有選擇的權利,孩子才是自由的。父母們需要避免的教育誤區是「你只有善良人們才喜歡你!」這樣很容易讓孩子認為只有自己不斷地討好他人才能夠得到他人的喜愛,否則很容易會被他人討厭。這時候的「要善良」就成了孩子的一個負擔,被「善良」裹挾的孩子無法擁有快樂。
善良需要長出牙齒。家長有必要告訴孩子善良也是有尺度和底線的。懂得保護自己是善良的底線。沒有鋒芒的善良會讓孩子很容易受傷。如果超過了底線,孩子有權利拒絕,並且這值得父母支持和鼓勵。捍衛自己的權利與善良並不衝突。
家長有必要引導孩子學會如何在自己沒有受到傷害的情況下保持善良,一味地委曲求全不是選擇,隱忍有時候換不來尊重。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可以「做自己」的安全感。善良不是被迫的,孩子有選擇的自由。
大家對於父母要求孩子善良的教育理念是如何看待的呢?對此有哪些好的想法和建議呢?歡迎分享。
------------------------------
關注、轉發、分享【話梅的媽媽】文章,話梅擅長嬰幼兒成長知識、兒童教育注意事項、幼兒成長過程中棘手問題等所有的育兒問題都會在這裡為您解答,給您最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