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健全完善困難職工長效幫扶機制

2020-01-16     勞動午報

本報訊(記者 孫艷)在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工會界別小組討論會上,困難職工幫扶成為了委員們討論的關鍵詞。面對已經到來的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工會界別心繫困難職工,提出儘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覆蓋困難群體的社會救助體系,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化,從源頭上斬斷導致困難職工貧困的原因,真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2016年以來,北京市總工會按照全國總工會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解困脫困目標,積極爭取黨政支持,加強幫扶資金投入,加大幫扶救助力度,精準實施幫扶舉措,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工會幫扶工作管理系統在檔困難職工家庭從2016年10月底的6656戶減少到2019年11月21日的512戶,其中低保戶408戶,低收入戶56戶,意外致困戶48戶。其中,因家庭收入低致困的208戶,因本人或家屬大病致困的139戶,因本人或家屬殘疾致困的94戶,因子女上學致困的55戶,因下崗失業致困的16戶。

市政協工會界別小組召集人、市總工會副主席潘建新介紹,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脫貧攻堅工作收官之年的關鍵節點,依靠黨政強力推動和各方共同努力,本市困難職工的生活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在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如何使困難職工不返貧返困,仍需要大家有清醒的認識,需要研究建立長效的工作機制,真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根據前期大量的調研得出,導致職工生活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甚至是突發的、無法預料的。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由於種種原因依然會有少數職工的生活出現困難。目前困難職工解困脫困成效是有賴於相應的幫扶措施達成的。如果這些措施停止實施,有部分職工的生活可能再次陷入困境。

「一些幫扶措施亟待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化,從源頭上斬斷導致困難職工貧困的原因。」潘建新提出,需要儘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覆蓋困難群體的社會救助體系。目前,由於涉及困難群體的信息源頭多元、標準不一致,在工作的整體性、系統性和標準化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需要進一步優化幫扶資源使用效能。

由此,本次政協全會上,工會界向大會提交建議:

由市民政部門牽頭統籌規劃和組織實施符合北京市實際的一套完整的社會救助體系。結合首都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合理劃定救助體系所覆蓋的各類困難群體;通過信息資源整合比對,結合各方長期開展的解困幫扶工作基礎,進一步精準鎖定社會救助對象、形成資料庫,動態掌握其致貧致困的具體原因,統籌政府各部門政策資源和社會救助力量,為今後的精準施策、分類施策打好基礎;對入庫和出庫進行全方位動態管理。

突出教育資助和就業幫扶,加大「造血式」幫扶政策力度。困難家庭子女入托入學資助、未就業職工及家屬技能培訓和就業安置等加大力度,依靠教育、人保、殘聯等部門的教育資助、就業幫扶、殘疾人救助幫助困難職工和困難家庭擺脫困境。

對重病、殘疾等難以脫困的深度困難職工家庭實施兜底幫扶。通過統籌醫療資源,開展入戶送醫送藥、減免醫療費用、提高自付醫療費比例等舉措,對因病、因重度殘疾導致生活困難的困難群體,進一步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實施常態化兜底幫扶。

發動和引導慈善協會等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共同助力慈善救助。充分發揮各類慈善組織的作用,通過社會力量共同改善困難群體的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iJTq28B8wMrh2Liul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