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可以說是照片的靈魂。但要想把眼前的豐富色彩轉化為好照片,你需要注意這 3 個問題:
1. 控制色彩種類
大家想必都聽過一句古詩,「亂花漸欲迷人眼」。畫面中色彩種類太多的話可能會起到反效果,讓人眼花繚亂,影響觀感。
你可以從「做減法」開始,嘗試慢慢減少畫面中色彩的數量。一般來說,主要的色調不要超過 3 種,搭配起來效果會比較好。
我們來看個例子:
3 種主色調,剛剛好
上圖中的主色調是 3 種,淺綠-深綠-藍,搭配得恰到好處。
假設,在前景處還有大片其它顏色的景物(比如說,一大片紅色的花),就會形成 4 種相異的主色調,可能會顯得有些亂:
4 種主色調,有些亂(請忽略我的渣 P 圖技術)
當你在雜亂的場景中拍攝時,可以嘗試用聚焦、放大局部的手段來排除干擾元素,保持構圖的簡約;而在處理色彩時,也可以採用相同的方法。
這就需要你有一雙「攝影眼」,「帶著取景框」來觀察世界。不可能整個場景全都雜亂不堪,肯定存在饒有趣味的局部,去等著你發現。
聚焦放大局部是個不錯的方法
2. 嘗試色彩組合
不同的色彩搭配起來效果也不盡相同。你可以從色輪上著手,尋找色輪上相對的「對比色」(如紅-綠,黃-藍),也可以是相鄰的「互補色」(如紅-黃,藍-綠)。
具有上述色調的景物在自然界中其實挺多的,比如說,綠樹和藍天就是一組互補色;而藍色的海洋與橙紅色的落日,就是一組對比色。
當然,在更多的時候你可能找不到「大-大」的兩種大面積對比/互補色,而是「大-小」——在某種主色調的場景中,添加一些其它色調。
比如說,你的整體場景是綠色的,就可以四處觀察,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紅色、黃色的景物;你的整體場景是藍色的,那麼就可以等待一下,等朝霞/落日為畫面增添一些暖調:
3. 後期強調色彩
除了前期的取景構圖與拍攝,後期也是提升作品表現力的重要一環。你可以利用後期手段,有效地強調色彩,強化色彩的表現力。以下是一些 Photoshop 常用的相關工具:
飽和度/自然飽和度
在 PS 上方菜單欄里選擇「圖像-調整-自然飽和度」,會出現這樣的一個選框:
大家都知道飽和度是怎麼回事,但是,自然飽和度又是怎麼回事呢?二者有什麼區別?
簡單解釋一下,提高飽和度會「一視同仁」讓所有色彩都變得更鮮艷;而自然飽和度會考慮讓整個畫面的飽和度趨同,所以當你提高自然飽和度時,較鮮艷/明亮的色彩變鮮艷的程度較低,而較黯淡的色彩變鮮艷的程度會更高。
我們來看一個實例:
可以看到,當你把飽和度變成 50 時,無論是紅色還是藍色,都變得很鮮艷;而當你把自然飽和度變成 50 時,「黯淡」的藍色變鮮艷的程度,要遠遠高於「明亮」的紅色。
大家都知道,後期調色時十分容易「過猶不及」,一味提高飽和度很容易讓作品看著很「艷俗」,這時利用自然飽和度調整更好。
色相/飽和度
在前文所述的「自然飽和度」工具下方,就是「色相/飽和度」工具。它的主介面是這樣的:
你可以通過點選上圖中「全圖」字樣右側的箭頭來進入色彩選擇介面,對畫面中的各種色彩(紅-黃-綠-青-藍-洋紅)進行針對性調整,使你想要突出的色彩更顯眼。
我們以這張作品為例:
上圖中,最吸引人的,無疑是黃色的銀杏葉,需要我們突出它;而背景中存在一些藍色、綠色和青色,是干擾色。
所以你可以通過選擇黃色,提高飽和度;再選擇藍色/綠色/青色,把飽和度都調低。
最後結果如下:
總之,你需要自行判斷哪種色彩是你最需要表現的,再把它的飽和度恰當提高,同時把其它干擾色的飽和度恰當降低。
以上就是本期要為您介紹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