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脅迫外交」成了美西方某些政客用來抹黑中國的又一個高頻詞。殊不知,這個詞本身就是美國的「獨家專利」。
早在1971年,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亞歷山大·喬治就首次提出「脅迫外交」概念,用來概括當時美國對亞洲和拉美一些中小社會主義國家的政策。「脅迫外交」的核心,就是美國藉助其綜合實力逼迫他國按照美方要求「做出改變」。
亞歷山大·喬治
從美國的霸權主義本性看,可以說,美國是最有實力也是最有意願搞脅迫外交的國家。而作為干涉主義的一個重要工具,脅迫外交已被美國濫用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不妨先從拉丁美洲這個美國「後院」說起。這其中,又必須重點提一提美國國務院下屬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這個表面上的美國對外非軍事援助機構,其實遠沒有那麼簡單……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標誌
委內瑞拉門口的「特洛伊木馬」
美國國際開發署近日在其官網發布了一份報告,回顧了其2019年1月至4月在委內瑞拉進行「援助」活動的相關情況。
「今日俄羅斯」電視台(RT)報道說,這份報告清楚地表明,美國國際開發署如同「特洛伊木馬」,在美國干涉委內瑞拉內政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對此,美政府一直極力否認,「不過現在,華盛頓似乎已經書面證實了這一點」。
RT報道截圖
據報道,美國際開發署的高級工作人員在接受調查時親口承認,該機構的項目「受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務院的外交政策指導」。換句話說,該機構無論從事什麼活動,最終都要對美國軍方和情報機構負責。
RT報道截圖
報道援引維基解密早先公布的一份2006年美國駐委內瑞拉大使館電報指出,美駐委大使曾在2004年概述了美國在委內瑞拉的「五點戰略」,包括「滲透並分化(時任總統)查維茲的政治基礎」以及「在國際上孤立查維茲政權」等。而美國際開發署的過渡計劃辦公室(OTI)負責「為關鍵的政治過渡提供快速靈活的短期援助」。
RT報道截圖
與此戰略相呼應,美國政府在2019年1月和2月委內瑞拉政局出現嚴重波動時,將美國際開發署「提供給委內瑞拉人民的援助物資」認定為加強對委反對派支持和對馬杜羅政府施壓的「關鍵工具」。
RT報道截圖
「古巴推特」及其他
而在遭受美國長期封鎖的古巴,美國際開發署更是花樣百出,想方設法運用脅迫外交手段,試圖在當地引發混亂,甚至煽動政變。
美國前民主黨參議員派屈克·萊希就曾公開承認,美國為在古巴的所謂「民主項目」投入了數千萬美元,而這些項目傳統上是由美國際開發署管理的。
派屈克·萊希
據西方媒體早先披露,自2009年10月起,美國國際開發署及其承包商以旗下項目為幌子,秘密派遣來自其他拉美國家的年輕人前往古巴從事反政府活動。這些年輕人通常偽裝成遊客或以開展民間項目為幌子,入境古巴後四處物色大學生等普通古巴人,把他們「策反」為反政府人士。
英國《衛報》報道截圖
同樣是在2009年,美國際開發署在古巴創建了一個類似美國「推特」的社交媒體網絡,表面上是為用戶提供交流平台,暗地裡卻在其中引入政治內容,圖謀顛覆古巴政權。而其吸引註冊的用戶並不知道這項服務是由美國政府買單的。
英國《衛報》報道截圖
另據印度媒體援引一名美國記者的記錄披露,自1996年起,美國政府依據當年出台的《赫爾姆斯-伯頓法》,每年撥款2000萬至4500萬美元資助某些團體,供其在古巴煽動「政權變革」。迄今為止,這筆花費已超過5億美元。
印度「新聞點擊」(News Click)網站報道截圖
報道還指出,在特朗普任內,美國政府創建了一個由數百家數字媒體機構組成、總部設在邁阿密的網絡,專事傳播有關古巴的虛假信息以及放大有關古巴事件的有害信息,以便「美國政府用來製造心理和文化混亂」。
印度「新聞點擊」(News Click)網站報道截圖
對「非敵人」也搞這一套?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後院」的「非敵人」國家也是毫無顧忌地上下其手。
當地時間本月7日,墨西哥總統洛佩斯在與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就邊境非法移民問題舉行視頻會晤之前突然爆料,墨西哥政府已通過美國駐墨使館發出外交信函,警告美方不要干涉其內政。
卡達半島電視台網站報道截圖
信函指出,美國政府對墨西哥一家反政府性質的反腐敗監督機構提供了不當資助,資金的來源之一就有美國國際開發署。「這是在推動某種形式的政變」,因此「我們要求美國政府澄清這件事。外國政府不能為政治團體提供資金」。
卡達半島電視台網站報道截圖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長孫岩峰指出,美國的脅迫外交首先運用於拉美國家,其目的就是為了更有效地維護美國對該地區的控制力,以其作為美國維護全球霸權的基礎。
孫岩峰:「美國的核心目的有兩個。一個就是美國想通過脅迫外交恢復自身在拉美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另外一點,因為美國此前採用的其他一些手段,比如煽動軍事政變、實施武力鎮壓等在拉美已經失靈,脅迫外交實際上是美國在新形勢下利用它在拉美的政治經濟外交優勢,穩定拉美這個『戰略後院』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