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的鄉村,有一種讓人無法釋懷的鄉愁叫「烤火」

2020-01-13     愚伯的自留地

文:苗運強

圖:部分來自網絡


那時,村子裡的老人們一往草垛跟前扎堆,預示著寒冷的腳步就要進了。在村裡把曬太陽叫做曬暖兒。在暖陽中,大家放下一切的農事,說話拉呱,享受著這愜意的時光,也算是鄉村極為幸福的一件事了。



回味曬暖兒,濃郁的鄉愁頓時撲面而來,但另外一種形式的鄉愁,卻是更徹入骨髓,那就是——烤火。


相比而言,曬暖只能在冬日的陽光里出現,如遇上持續陰雨天,既寒又濕,更叫人無可奈何無所適從,坐,坐不住,站,站難安,而烤火則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


隆冬時節,外面冰天雪地或是北風呼嘯時,家家戶戶只得關緊門窗減少外出,即便如此,冷颼颼的寒風還是一陣一陣鑽進門縫鑽進窗戶,木門不時吱吱作響,而往往在這個時刻,恰是不容錯過的內容,就是一家人炙火取暖的日子。



兒時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一定不會忘了那熟悉的烤火的味道,天冷的時候,總是願意幫母親在鍋台前燒火,有時,為了和兄弟姐妹爭著燒鍋,甚至發生過拌嘴現象。


在鄉下,冬天烤火是最為古老的傳統,雖然如今各種空調暖氣也都用上了,但是烤火的味道,如今依然讓人懷念,每次春節回家,也都不忘和家人圍在一起,在院子裡燃氣一堆木頭,懷念一下小時候的味道。


火光燃起,暖意圍裹著,稻草啊麥秸啊秫秸啊在火光里,不但發出陣陣酥脆的響聲。


大家在一起,人人既是主講又是聽眾,有時候,聽著父輩們和爺爺講著他們年輕時的點點滴滴,或很久以前發生的故事,這個時刻是我覺得最幸福的時刻。那一幕幕過去的事總是令我有些好奇和神往。現在想起來比那時候看電視更有意思。


冬日,已變得不再可怕,因為火堆前的愜意,融化了一切的冰冷,也炮製著一些的溫馨。


小孩子們在火堆周圍,盡情的嬉鬧著,他們的喊叫被銀亮的陽光摩擦得尖細。在村子上空煙氣繚繞不絕。火堆前那些有些泛黃的老舊往事,一輪一輪地在冬陽里翻曬。時光在火堆前便停住了。累了,孩子們則使出自己的「拿手戲」,烤制自己喜歡的東西。


孩子們在乎的是過程的快樂,烤火本身,對孩子而言,才是誘惑最大的地方。



火光裊裊,溫暖而熟悉,這畫面,定格在成長的印痕里,無論時光如何敲打,都紋絲不動。


冬日,似乎只有在火堆旁,心裡才能啥都不裝,徹底鬆懈下來,整個人也輕輕爽爽的,好似正午時分那跳蕩的陽光。


在火堆旁,你就能置身事外,也置身世外。在村子裡能議論三天的事情,在這裡可能不會超過三分鐘。用一些老人的話說,再響的炮仗在這裡都得截捻兒。


一些調皮的孩子,也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打發寂寥的時光,一捆棒子秸,也能讓他們熱鬧半天。


有些貪吃的孩子,還會在火堆邊埋上幾個紅薯,烤熟了,清香撲鼻,因為外面都烤焦了,黑黑的,一不小心就會吃成個大花臉,不過孩子們從不顧慮這些,頂多用袖子擦擦了事,有時擦了反而弄得更髒。


偶爾,也有人家把烤火後剩下的灼熱木灰,然後把花生放入,二十來分鐘,就可以品嘗熟花生的醇香味道了。


烤火,是村人們消遣的一種方式,也是幾十年前的事了,現在大多數人已不再把烤火當作享受和樂趣,偶爾在冬日裡回到老家農村,還能看到一些老年人閒來無事,搬著個馬札,聚在避風的牆根前烤火,聊聊家常,享受一下火光的沐浴,火堆前依然重複著昨天的故事,依然那麼的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這種場景讓人倍感溫馨和幸福。


後來,我們漸漸長大、離鄉求學、成家立業後,就很少烤火了。只是在寒假或返回老家時,才能烤到那些灶膛火和柴火。後來,隨著各種取暖設備的普及,傳統的烤火方式漸行漸遠,僅留下的那些記憶,與父母一樣慢慢地老去,見證著那些暖暖的烤火時光,成為我們這些遊子們永恆而魂牽夢縈的鄉愁。



但是,那種原始的烤火取暖方式,一直駐紮在我的心房裡,也讓我懷念滿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R9xpm8B8wMrh2Li_-5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