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心思講究,「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無論領導對自己什麼態度,在表面上都應該順之如初,否則,稍有怨氣,將萬劫不復。大司徒王誼本來和隋文帝是舊交還有親戚關係,但就是不懂這條權謀原理,自己被賜死,一手好牌被打爛了。
【出處】《資治通鑑》第176卷 陳紀10
【原文】隋大司徒郢公王誼與隋主有舊,其子尚帝女蘭陵公主。帝待之恩禮稍薄,誼頗怨望。或告誼自言名應圖讖,相表當王;公卿奏誼大逆不道。壬寅,賜誼死。
【譯文】隋朝大司徒郢公王誼與隋文帝有舊交,他的兒子娶隨文帝女蘭陵公主為妻。後來隋文帝對他的恩寵禮遇淡薄,王誼因此非常怨恨。有人告發王誼說自己名應圖讖,有帝王之相;公卿大臣上奏說王誼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壬寅(疑誤),隋文帝將王誼賜死。
【解析】
1、皇帝的冷淡原因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個感覺,自己的好朋友或是關係不錯的同事,忽然成了自己的領導,昨天可能還在一起稱兄道弟,把酒言歡,但是今天就轉身冷漠不少,讓人感覺一有權力,就翻臉無情。其實,這都是自己的感覺,因為做領導的冷淡原因,基本上無外乎三個:第一,兩個人關係變了,做領導自然要有做領導的樣子,和你關係好,還沒大沒小,以後怎麼管理?第二,做成領導之後,工作就繁忙起來,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不可能和之前一樣,想見就見。因為見面,有可能傳遞出政治信號,讓人誤認為,做領導只會照顧親舊,這就會封閉人才大門。第三,還有就是冷淡測試,看看你是不是內心忠誠,合格下屬。
2、王誼的正確做法
王誼稍有冷淡,就怨聲載道,最終讓隋文帝給殺了。讓人覺得,帝王的殘酷,無情。其實這個主要還是王誼做錯了,他沒有摸清楚隋文帝的心思,他面對隋文帝的冷落,他該做到如下三點:第一,當隋文帝成為皇帝的之後,立即調整自己的心態,對兩個人的關係重新定義,之前是兄弟,現在是上下級了。很多人,和領導一起創業打天下,平等對話,但是成功後,還沒大沒小的,讓領導沒有權威,心理很不爽。第二,面對隋文帝的冷落,不應抱怨,立即要反思,自己錯在哪裡,找不到原因,就接受現實,抱怨不能解決問題,只能讓隋文帝更加討厭。第三就是,搞好同僚關係,有人幫說話,不被人落井下石。
3、群臣的推波助瀾
很多人不明白,我在職場誰都沒得罪,在自己出事的時候,非但沒人幫,還有人要踩上一腳。這究竟是什麼情況,其實職場講的不是得不得罪,而是有沒有利益,如果踩你有利益就踩,如果幫助你有利益就幫,沒有人在乎之前的恩怨,只看未來的利益,來做決定的。大家看到皇帝對王誼的冷淡,於是就找人試著告發,來試探皇帝的態度,明確皇帝的心思之後,這些公卿大臣立即就投其所好,來逢迎隋文帝,不管證據的真假,立即就牆倒眾人推,一起整死王誼。無論在職場,還是在官場,只要領導表露出對某人的一點不滿,不用自己動手,立即就有人出手,替領導找藉口,干黑活。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互相傾軋呢?因為利益,位置就這麼多,扳倒一個人,就有可能安排自己的一個人上來,你在這個位置可能對我沒壞處,但是你下去對我,有可能有好處,而且還能迎合領導,我為什麼不做?具體到這段通鑑的材料。隋文帝是想殺一個親戚樹立自己的權威,還是王誼真的想造反,再或是群臣想踢走既得利益者,不管如何,其根源就是王誼面對領導的冷落,選擇了埋怨。如果他選擇更對的聽話順從,更加的謹慎言行,更加的努力工作,隋文帝怎麼可能殺了他。職場的失敗,不要推卸責任給別人,根本上還是對權力心思的不熟悉。王誼沒能轉換心態,該有此劫。本文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眾 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JSnCW8BMH2_cNUgrGU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