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撞上畢業季,留美學生就業該何去何從?

2020-07-20     河北立思辰留學

原標題:疫情撞上畢業季,留美學生就業該何去何從?

2020年的開端,似乎一下子把生存環境帶入了嚴冬,很多人討論說:2019年,要說比慘,可能你還有過就業機會,拿過一段時間的工資;2020年,可能就是根本沒有什麼企業會要你,很多企業倒閉了,極大地殺傷了創業激情和活力。

國內就業現狀

2020年4月18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 3月份全國城鎮的調查失業率是5.9%, 25到59歲的就業主體人群調查失業率是5.4%,但全國沒有發生大規模裁員情況,就業形勢總體平穩。隨著經濟運行壓力加大,需求仍然還不是太強勁,一些重點群體,包括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會比較大。

隨之,各地高校陸續公布2020年碩士研究生複試分數線與複試辦法,「考研大戰」進入下半場。據中國教育在線《202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數據,2019年碩士研究生錄取人數約為80.5萬人。按計劃擴招18.9萬人計算,2020年碩士研究生擴招比例已超過20%。

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問卷網在2019年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過一項調查,其中71.4%的受訪者承認自己考研或多或少都有「逃避」傾向。此次碩士研究生錄取人數的擴招,也是從另一個側面減輕了今年的大學生就壓壓力。但隨之而來的另一個聲音就是對於2-3年後該批研究生畢業時就業形勢的擔憂,以及擴招後高校師資承載量的質疑,是否存在碩士學位「注水」的可能。

僱主的招聘傾向

從各大人才招聘網不完全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擁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求職者,幾乎擁有100%的准入門檻,並且擁有專門的招聘渠道,在相對精準高效的PK池中,更有機會脫穎而出。而擁有海外教育背景且具備工作經驗的求職者,被僱主看中的機率最高。僱主青睞的學歷中,碩士學歷占比50.4%,本科學歷其次占比31.6%,博士占比1.8%;由此可見大多數企業中,碩士研究生是中堅力量,此種狀態在國內碩士名額擴招後,會更加明顯。

留美學生就業形勢淺談

留學生和海歸就業的熱門行業依舊是我們是了解的:IT網際網路、金融業;文、商、理、工行業中與計算機強相關結合的崗位需求依舊非常大。

疫情之下,美國經濟也會出現波動,相關專家預估經濟會在第三第四季度恢復增加,兩億美金財政補貼發放將直接對抗疫情帶來的經濟下滑、失業、民心穩定。大家會拿著發放的補貼去償還貸款,去必需品消費,整個資金依舊回歸到市場,帶動經濟運行。此時美國的大公司也依舊在陸續發放全職和實習的offer,不撤銷offer,不裁員,部分暑期實習啊由線下改為線上。

在H1-B的申請人,量化科技類工作者占比約為42%,而大型科技公司H1-B的通過率在95%以上。需要客觀評判的是,該類型的崗位很多被印度留學生獲得,印度留學生人數是中國留學人數的1/2,但是H1-B抽中者人數卻為中國的6.57倍。這就意味著崗位和需求是存在的,但是留美學生抓住機會的準備是相對不充分。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數據顯示:70%以上的留美學生出國前考慮回國就業,但其在美國學習後,其中80%的學生希望獲得在美工作經驗,以提升自我價值, 提高自我的職業競爭力。而應屆畢業生在美就業為少數,約占留美學生總數的16%。

打破就業困境,從自我格局開始

形勢很嚴峻,但依舊是挑戰和機遇並存,對於現階段或者兩三年後依舊會面臨就業困境的同學們來說,如何武裝自己,以提升職業競爭力,做到迎難而上卻不飛蛾撲火是現在就需要思考的問題。

國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自我定位不準確

目前很多同學可能在進入大學宿舍那一刻是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時刻,自我動手能力和協調能力基本在成年後才得到第一次鍛鍊。此時的我們沒有過多的感受生活壓力,沒有過多接觸社會行業,對於自己的人生髮展也是剛剛開始思考。因此很多同學對於自己擅長的、喜歡的並不是很清晰,對自己的專業細分和行業就業情況也不甚清楚,缺乏系統的統籌規劃和大局觀,造成很多同學在投遞簡歷時行業的選擇、崗位的選擇是迷茫的。

2.社交能力的缺失

就像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這差距一樣,課堂書本和工業實踐之間也隔著大山大河,如果不能提前認知這點,做出準備改變,那麼就業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身邊的同學、身邊的老師、身邊的學校平台和校友資源都會是我們獲得就業信息的渠道途徑。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夠讓自己更快更好的獲得有效信息,抓住身邊機會。

3.盲從和畏難心理

在和學生溝通的過程中,經常聽到「我學姐讀的這個專業」,「我家有親戚朋友在國外」,「我哥哥在哈佛,我也要去哈佛」等等。其實我們並不明白自己要去做什麼,甚至沒有仔細思考自己的想要本質是什麼,而是盲目跟從身邊的人去做決定。

我們也會聽到「老師會記得我嗎?」,「老師會不會給我機會做項目」,「我給他發郵件不好吧?」這類的反饋,我們總是再給自己設置障礙,逃避著我們不擅長的社交溝通。

盲從、畏難、逃避、走捷徑等等這些心態,會把我們的自信封鎖起來,把自己封閉在小小的象牙塔里,錯失與世界交匯的機會。

成功拿到企業offer的學生心得分享

1、 時機很重要

我覺得相對於實力來說,有時候時機才更重要。比如說我以前覺得我必須得準備到90%的實力才開始改簡歷、投簡歷。而在美國,特別是計算機專業就業競爭力大,必須得抓住時機,且要主動出擊。你在覺得自己不行的時候,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已經有很多還不錯的同學在拚命的投遞簡歷了,他們在積極主動的聯繫各個公司的HR;待你覺得自己準備好的時候,HR手上已經有非常多的可供篩選者了,都要忙不過了,自然而然你那個時候投遞過去,機會就小了很多。

2、 社交能力很重要

要有極強的搜索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僅僅是蒙頭學習,兩耳不聞窗外事。很多同學在美國學習經常會忽略自己郵箱裡的非課業信息,從而失去機會。有一個CMU學員,非常努力學習的女生,學術水平真的是很厲害。專業的同學都是把進入谷歌作為最大目標的,她也是;但是當谷歌來我們學校校招的時候,她因為沒有關注這個信息,而錯失了on campus的篩選機會,與谷歌失之交臂。

3、 平台很重要

獲得一個「名校」學習機會是很重要的,這裡的名校就不僅僅是綜排好的學校,還有專業好的學校。這些學校的校友平台是非常廣的,很多校友也會選擇回母校甄選人才,因為獲得一個好大學的offer應該算是第一步吧。美國面試官招錄很講究「先到先得」。他們可能會根據學校歸類求職者,在同一個競爭池中進行招錄。當然,學校的實力決定了會有哪些規模、實力不同的企業來招聘,而信息的收集能力也將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你的就業。

打破成規,用能力武裝自己

1、 抓住學校平台資源

國際知名高校的平台資源極其豐富,如果我們打算出國或者說把留學世界名校作為目標。那麼我們需要了解學校的招聘信息如何?招聘渠道如何?帶著就業的思考和打算去學習,對於任何信息需要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和嗅覺。

當然留學不是唯一出路,很多國內高校老師的資源以及學校給予的就業資源依舊是非常豐富的。我們需要關注班級群里的信息,關注學校官網的信息,多和輔導員以及學長學姐溝通,主動去搜索挖掘資源。

2、 提前接觸行業,主動尋找職業定位

要逐步找到自己要什麼,自己的職業定位是什麼,而不是盲目的口頭說找工作。可以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多接觸一些行業,實習實踐中去發現自己的擅長和喜好,找到自己的方向。只有找到了目標和方向,才能有的放矢,提高靶心命中率。

3、 提高自我技能,技多不壓身

萬物離不開科技,工科生也需要商科思維,僱主對於雙專業的學生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審視自我,做到儘可能的增加技能武裝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HVwanMBiuFnsJQVc3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