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知道很多職場上的年輕人在搞副業增收,但真正讓我觀念受到衝擊的是一位前同事的「發家致富」。
小W原來是公司的業務,口才好,頭腦靈活,業績也不錯。這樣的員工自然很受歡迎,但自從某次我發現他悄悄搞了個副業後,不禁改變了印象。
畢竟,沒有哪個老闆會喜歡「吃著碗里瞧著鍋里」的員工,在老闆們的觀念里,「忠誠」的品質無比重要。
你在我這裡領工資,卻又偷偷干工作之外的活,在古代這就是「不臣之心」。但我又理解小W的做法,因為他要準備結婚,家裡還有病人,經濟壓力很大,而僅靠工資、提成收入確實是難以為繼。
而且從更長遠來看,私營企業受限於壽命(一般企業難說能有二三十年吧),年輕人如果對企業過於「忠誠」,把前途都寄托在企業和老闆身上,其實是風險很大的:
想想以後的買房、教育、健康、養老壓力,僅僅靠「穩定」的工資水平,確實不大靠譜。
要知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職場上35歲是個坎,很多甘心做「螺絲釘」的員工就算遇到厚道的老闆,也是很危險的,畢竟,你的性價比、貢獻和價值都不如年輕人。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很多年輕人都在找副業,話說小W的對象原來也在公司做美工,兩個人悄悄搞了個淘寶店,經營的還不錯。
最近一起吃飯,兩人開著剛買的奔馳來的,他們說又在搞閒魚、抖音、直播等,做得風生水起,盈利不比一個公司差。
雖然如此,但我覺得小W這樣的情況是個例。實際上,很多職場人的「副業收入」都不太高。
網際網路公司的人有很多在外包網站上找兼職,如美工、設計、程序、營銷、諮詢服務等,但現實情況應該是「二八開」,也就是大約20%的人賺錢,80%的人忙活半天不賺錢或賺錢不多。
為什麼?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具備一心二用的素質,受限於工作性質、性格、能力和眼界等各種因素,不是每個人都能同時做好兩份工作的。
比如,你在小米這樣的公司,如果你的職位不高,空餘時間充足,那你就有做「兩棲青年」的餘地。據說有的人副業收入是工資好幾倍,他們是可以出來創業的。
而如果你在華為這樣以奮鬥為文化的公司,組織體系完整科學,考核機制幾乎是360度沒有死角,那你想要抽時間搞兼職,實在是不容易。
所以,想做「兩棲青年」賺副業收入,你要具備3個前提:
1、工作情況允許,比如自由空間多,有讓你搞副業的條件;
2、你在這個公司上升空間有限,而且你也不想在這裡干多少時間,這份工作只是你的踏板而已;
3、副業適合,也就是說這個副業符合你的興趣和能力,對你的前途有很大的幫助,這不僅僅是收入上的。
綜上所述,只有具備這三個條件,你才能有「吃著碗里瞧著鍋里」、穩定主業搞好副業的基礎。不然的話,勞心費力,主業副業都搞不好,那就悲催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就開除過這種一心二用、搞砸工作的員工。
不管老闆和員工怎麼想,時代確實是變了:以後,沒有完全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和收入,而這全靠自己的努力。
站在公司的立場,自然不會歡迎「兩棲青年」,就算不開除,也會在其他方面,比如晉升、增加工資等福利上繞過他。畢竟沒有老闆喜歡不一心一意干工作的員工。
而站在員工的立場,提升自己的收入和價值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沒有人會跟錢過不去。副業之於他們是多了一個選擇,也是多了一層保險——完全否定這點是不現實的。
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視角,本質上是不同利益訴求的矛盾和衝突。
事實上,矛盾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調和它們,在利益上取得一個平衡。
比如,公司可以打造一個事業平台,讓員工知道在這裡打拚的收益遠遠高於副業的收益——人終究是趨利的生物。
而這考驗的也是老闆的領導力問題,不然,當年的「18羅漢」為什麼要跟著馬雲創辦阿里巴巴?
在公司這種組織,老闆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從這點來說,員工去搞副業,也證明了老闆和公司身上有問題。
當然,那種為了搞副業而搞副業的員工要另說,大樹有枯枝,林子到了什麼鳥都有,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最後,想搞副業或創業的朋友可以關注下面的專欄,限時特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