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楊書春:一條腿撐起一個家》)
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瓦窯溝鄉觀溝村民 楊書春
「我叫楊書春,現年60歲,是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瓦窯溝鄉觀溝村人。」記者眼前這個皮膚黝黑、笑容燦爛的老人,如果他不站起來,很難想像他只有一條腿。更無法想像,楊書春就是用這一條腿,帶領著全村人走向了脫貧。
「我人殘志不能殘」
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的先進典型人物,楊書春是真正體味過「苦日子」的人,由於家境貧寒,他的高中生涯只有7個月,便輟學打工。走出大山後的楊書春四處打工補貼家用,一直到1992年,他在一家煤礦上從事採煤工作時發生意外事故,失去了左腿。楊書春拿著3000元的賠償金回到了家鄉,「那日子真是太貧寒了,要油沒油,要鹽沒鹽,我還得讓我女人背,過年的時候,我母親悄悄挖了半碗米給我,我印象特別深刻,當時做了一碗半米飯,給孩子吃了一碗,我倆一人分了小半碗。」
突如其來的生活變故,也曾讓楊書春意志消沉。看到妻子瘦弱的身影每天為家庭生計日夜操勞,他的心裡備受煎熬。慢慢地,楊書春也一點點練習起來,靠著牆挪動身體。一天,他在院子裡練習的時候,電視上正在播殘奧會,一個人一條腿當了國家運動員,這給了楊書春極大的信心,「我就想我不用當上運動員,我怎麼著得讓一家子吃上飯啊!咱人窮志不能窮,人殘志不能殘。」在妻子和家人的鼓勵下,楊書春買了拐杖,開始練習走路。10多公里的山路,剛開始需要4個小時才能走完,後來變成3個小時,到現在只需要兩個小時,絲毫不遜於正常人。
楊書春還嘗試著干一些上山砍柴、采蘑菇、背糧食的體力活。由於要架雙拐,在背負重物時不能用手扶,肩上的東西一次次掉落,為了挑起家庭的重擔,他只能咬著牙重新扛起。時間久了,楊書春不僅能夠熟練地操持一切家務,還能幹一些上樹、鋤草、挑水等農活。
「想脫貧就得干」
觀溝村地處深山,人均耕地不足半畝且土地貧瘠,楊書春從礦山回來後,就開始學習香菇種植。他每天起早貪黑,克服各種困難奔走幾十里學習種植技術;他買來書籍,仔細琢磨,一有時間就打開電視學習相關農業科技;他「摸著石頭過河」,邊摸索邊實踐。慢慢地,從剛開始的購買菌種發展到後來自行培育菌種,楊書春一步一步地成為附近菌農的技術指導員。
2015年以來,國家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工程,瓦窯溝鄉村兩級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了楊書春的情況,後經本人寫申請、公示公告等程序,老楊全家被納入貧困戶。2016年4月,縣國稅局扶貧工作隊進駐觀溝村後,楊書春多次和工作隊員一起探討脫貧致富的門路。「我是殘疾人,知道兩條腿走路會更穩當。」楊書春說,「單靠香菇價格不穩,我就聽從駐村工作隊的意見,發展養豬業,『兩條腿走路』致富。」
在各級政府和愛心企業的幫助下,老楊建成了豬舍,飼養黑豬達120餘頭。由於院子裡是香菇大棚,沒有地方建豬圈,老楊就借用鄰居家的空閒豬圈進行飼養,雖然離自己家有近百米的距離,多有不便,但他拄著雙拐來回挑水喂飯,頭一年就有了收成。老楊說,現在政策好,但不能等,花國家的錢不長久,自己掙錢才是正路。
「老伴智力有些障礙,孩子技校畢業後在外打工,要買房娶媳婦,我不能因為是殘疾人、貧困戶,就一直等著政府救濟。我要干!」時常有人問老楊幹嗎這麼拚命地干,他說:「別人問我累不累,我覺得不累,因為我做的都是為了讓妻子和孩子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我每年發展種植一萬袋香菇,收入三四萬元,幾年下來,除了供孩子上學,也還清了建房時欠下的債務。通過不懈努力,家庭的生活狀況慢慢有了好轉。」
「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才是本事」
「一人脫貧不算能耐,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才是本事」。憑著頑強的意志用一副鐵拐撐起家庭的一片天,通過種香菇、養黑豬,率先脫貧的楊書春,動員周邊貧困群眾發展香菇種植,有時需拄著雙拐步行十幾里山路上門指導、免費教授技術,在楊書春的帶動下,全村有284戶群眾發展香菇190萬袋,覆蓋了全村90%以上的農戶。103戶貧困戶發展香菇59萬袋,人均增收3700元以上。在鄉扶貧辦和電商辦的幫助下,楊書春還開辦了一家名字為「大山裡的味道」的網店,決心幫助貧困群眾共同富裕。
盧氏縣位於國家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老楊心裡挂念著比自己更困難的貧困戶,他時常到村裡各個貧困戶家走訪、做工作,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鄉親們奮起苦幹,共同致富。賒帳、借豬、貸款,老楊和鄉親們彼此幫扶、溝通脫貧經驗。楊書春說:「我要帶著村裡貧困戶一起干,用僅有的一條腿,蹚出一條致富的路來。」
楊書春本是一個地道的山裡漢,不同的是,他的內心比多數人都要富有和強大。
今年8月,以全國自強模範楊書春為原型的脫貧攻堅主題電影《鐵拐》首映式在河南省人民會堂舉行。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之中,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身殘志堅的楊書春,是其中之一。
( 《民生周刊》記者 李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AKZY20BJleJMoPM0L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