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馬魂,永在心!我軍軍馬場輝煌史

2019-08-24   新世紀體育報

據新華社報道,8月20日下午,正在甘肅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深入位於祁連山北麓的大馬營草原,考察中農發山丹馬場有限責任公司一場,實地了解馬場改革發展和祁連山生態修復保護情況。

甘肅張掖,山丹馬場實景。

作為昔日中國最重要的軍馬場之一,山丹馬場是中國軍馬場輝煌歷史的一個剪影,尤其是新中國建政前後,過百萬軍馬事業開拓者們為祖國的經濟發展和邊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雖有騎兵,但規模較小,及至解放戰爭,對善於拉炮運輸和衝鋒陷陣的軍馬的需求大增,我軍的第一個軍馬場,在廣袤富饒的黑龍江大地應運而生。

1947年初,毛澤東主席批准東北民主聯軍建立軍馬養殖基地。東北民主聯軍下令在牡丹江創建軍馬場,我軍軍馬養殖由此肇始。值得一提的是,懂得相馬、調訓軍馬的部分日軍戰俘參加了軍馬場建設。

隨後,扎蘭屯軍馬場、肇東軍馬場等一批軍馬場在北方隆隆炮火中誕生。

1949年,我野戰軍接收了甘肅省岷縣種馬牧場、永登軍牧場、馬銜山軍牧場,並堅決完成了毛澤東主席「要完整無缺地將山丹軍牧場接收下來」的指示,還接收了青海省貴德軍牧場。同年,清鎮種馬場、嵩明種馬牧場、貴南軍馬場、河曲軍馬場亦被接收。

毛澤東要求接收山丹馬場的指示。資料圖。

1951年,中央軍委總後勤部馬政局成立,統管全國軍馬場;1955年,改稱為中央軍委總後勤部軍馬場管理局,下設太原、重慶、白城、青藏共四大辦事處。

由於國家經濟建設需要,軍馬場管理局又移交政府,各地軍馬場主責農牧物資生產,戰備之需的軍馬養殖數量大減。

1960年前後,國際關係劇變,中蘇交惡,中印交惡。中央軍委總後勤部將移交地方管理的各地軍馬場收回,設立軍馬部,並擴大軍馬場規模。

在新疆,伊吾軍馬場、昭蘇軍馬場、尼勒克軍馬場、特克斯軍馬場等舉足輕重,紅山軍馬場、英德軍馬場等一大批新的軍馬場落成,軍馬場發展進入鼎盛階段。

據《炎黃春秋》相關文章披露,其時,軍馬場數量發展至50餘個,從事軍馬事業的人員超過百萬人,為國家培育軍馬、民馬一千多萬匹。

新疆伊犁州昭蘇縣,是軍馬的重要來源地。

其間,軍馬場的創業故事俯拾皆是,令人動容。

例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劉少奇的女兒劉平平到時稱「北大荒」的山東東營黃河口的軍馬場勞動鍛鍊,做鹹菜,扛麻袋,度過了近4年的知青時光。

再如,在「養馬要像養人一樣」的備戰方針指引下,山丹軍馬場、牡丹江軍馬場、尼勒克軍馬場等成立了女子放牧班,姑娘們「摔死為革命,不死再上馬」,譜寫了激勵億萬人民不畏前行的讚歌。尤其是牡丹江軍馬場的「十姐妹放牧班」,其英雄事跡在60年代末70年代廣為流傳,被譽為「葵花山下向陽花」,班長李月榮曾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隨著形勢的發展,1974年底,中央要求調整軍馬生產規模,改變馬場管理體制,軍馬場陸續移交地方。2001年,除內蒙古紅山軍馬場外,所有軍馬場全部移交了地方。

內蒙古錫林郭勒,紅山軍馬場是目前僅存的軍馬場。

紅山軍馬場位於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南端的烏蘭布統古戰場核心區,是目前全軍惟一僅存的有部隊編制的軍馬場,自成立以來,向部隊輸送了20000餘匹軍馬。目前,其主要擔負邊防部隊的軍馬供應保障任務,每年要向部隊供應數百匹優質的蒙古馬。

輝煌已成歷史,但歷史,將永遠銘記軍馬場的不朽功勳和一代代開拓者的篳路藍縷。

讓我們永遠記住,內蒙、東北的軍馬場為三大戰役、抗美援朝的勝利和全國的解放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讓我們永遠記住,西北、西南的軍馬場為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勝利做出的卓越貢獻。據相關統計,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僅從嵩明軍馬場、山丹軍馬場徵募的戰馬就達上萬匹。

讓我們永遠記住,激情燃燒的歲月里,一代代軍馬人牧馬戍邊,獻身祖國,他們的精神是時下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現在,重達75噸的「軍馬魂」紀念石,傲然矗立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白銀庫倫軍馬場舊址上,接受世人的尊崇。

軍馬魂,永遠在!

新疆喀什,邊防戰士騎馬巡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