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至真要大論》謂:「謹守病機,各問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虛者責之,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又謂:「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由此可以看出,中醫學治病原則既要謹守病機,根據臟腑虛實寒熱而調之,以平為期,又當根據氣血盛衰調治氣血,其中「疏其血氣,令其條達」尤為重要。
《金匱要略》謂:「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強調「五臟元真通暢」是人體健康狀態的基本條件,而氣血布達循行全身,內入臟腑經絡,外達肌腠皮毛,溫煦滋養機體,健全生理功能,是保證「五臟元真通暢」的基礎。歷代醫家對此有不少精闢論述:如金·朱丹溪指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明·張浩《仁術便覽》謂:「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清·李冠仙《知醫必辨》謂:「凡人臟腑之氣,無不貴通。」清·王燕昌《王氏醫存》謂:「氣血周流則不病,氣滯血瘀致病。」
氣血以條達為順,郁滯為病
凡氣血鬱結屬實證者,治宜疏其血氣,清·王清任《醫林改錯》中列黃芪赤風湯,指出:「因病虛弱,服之皆效,無病服之,不生疾病……氣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即使屬於氣血陰陽不足病證,治療原則依然需要補中兼通,正如清·周學海《讀醫隨筆》所謂:「大抵陽虛之治,藥取其氣,氣重在辛;陰虛之治,藥取其味,味重在酸,而總須重佐之以活血,何者?陽虛血必凝,非此無以拔其機,陰虛血必滯,非此無以通其道也。」如補中益氣湯中之陳皮,四物湯中之川芎,均突出「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的原則。
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
氣病血必病,血病氣必傷,氣血兩者,和則俱和,病則同病。 《醫學真傳》即謂:「氣為主,血為輔,氣為重,血為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虛則血虧,故血瘀者,行其氣而血自調,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所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故清·吳鞠通《溫病條辨》謂:「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血滯者,調其氣而血自通;血外溢者,降其氣而血自下;血內溢者,固其氣而血自止。」
治血先治氣
治血先治氣,調氣為上,調血次之,這對臨床頗有指導意義。清·張璐在《張氏醫通》中謂:「氣有神而無形,補之則易充;血有形而無神,補養難以速效。況氣陽而血陰,陰從陽,血從氣,理也。故補氣不補血,使氣盛而充,血亦隨之而盛矣。」
對於血虛證,不宜單用補血法,必須配以補氣法,甚則以補氣為主,補血為輔,補氣以生血,氣旺則血足,方如當歸補血湯、聖愈湯、歸脾湯之類。治火、治氣、治血是出血諸證的三個基本治療原則,然而治氣尤為重要。
對於出血證,不宜單用止血法,必須配以補氣法,甚者單用補氣以攝血,對陽虛血自走的出血證,補氣則能攝血,方如獨參湯之類。
對於因氣虛推動無力或氣滯不能行血,導致血行瘀滯,不宜單用活血化瘀法,而應在此基礎上配以補氣或理氣之法,俾氣旺或氣行,則血瘀自化,如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芪補氣,血府逐瘀湯中用柴胡、枳殼理氣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