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位於長安區老城中心,由歷史上的「寧遠堡」「喬家村」和如今的長安北街、長安西街、青年街、新華街、文化街、長興路以及北塬上的鳳棲西街、杜陵西路等街巷組成,占韋曲街面3/5面積。駐有長安區直機關一些主要部門及韋曲街道中心小學、第二幼兒園、韋曲街道辦等。被譽為「都市裡的村莊」和「長安第一村」。現轄1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750(非農652)戶,4962(非農1654)人。隨著城市建設加快,土地幾乎被徵用殆盡,僅餘下原長安樂園用地、二組塬上企業租地等200餘畝。
1953年不足2000人。1959年430戶,2186人。1960年土地2842畝,其中稻田250畝,水澆地732畝(塬下地),旱地1842畝(塬上地),人均1.29畝。初期設6個小隊,後隨農戶增加,不斷增設至如今的12個村民小組。
(韋賢)
韋曲得名於西漢。據1987年在西韋村俗名「三黃冢」處出土的《唐韋幾墓志銘》(現藏長安博物館碑廊)記載:韋幾,唐貞觀年間人,其21世祖西漢宣帝時丞相韋賢初居此。據新編《長安縣誌》載:「自漢丞相韋賢、韋玄成父子徙居長安縣後,史志記載及考古發掘證明,其墓葬多在南里王村及韋曲街道北鴻固塬一帶,在南里王村者稱『塋先塋』,在鴻固塬者稱『大塋』」。《漢書·韋賢傳》稱:韋賢自幼聰明,誠實少言,稍大後專心讀書,號稱「鄒魯大儒」。地方官員向朝廷舉薦韋賢,漢武帝劉徹派使者赴鄒,以「公車」徵聘他入長安做官。韋賢幼子韋玄成,漢元帝時官拜太子太傅,任御史大夫。後又任丞相,復爵為扶陽侯。從此,杜陵成為韋姓宗族榮耀的興盛地,由此向全國遷徙,史稱京兆韋氏。至五代,韋氏家族為相者多達22人,因之民間俚語稱「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繼西漢韋賢、韋玄成父子之後,北周的韋氏軍事家韋孝寬,其兄韋夐號曰「逍遙公」,在韋曲修讀書台。夐之子韋洸,官拜廣州總管。
(韋弘敏)
唐代,韋氏家族的名相更多,如韋弘敏、韋待價、韋方質、韋思謙、韋承慶、韋嗣立、韋巨源等,特別是在武后、中宗、睿宗三朝屢建奇功的韋安石在韋曲建立別業,以林池花亭號為勝地。另外,唐中宗李顯時出了大詩人韋應物,前蜀王建時的大詩人韋莊,還有畫家韋偃、韋鑒、韋鑾等藝術家。又如史載的經濟學家韋堅,建築學家韋淮,教育學家韋叔夏,音樂家韋萬石,醫學家韋慈藏等。埋葬在鳳棲塬上的中宗韋皇后,因效法武后欲當女皇而被玄宗李隆基所殺,近年從其墓中出土的大量壁畫、財物、墓誌等,足見韋氏地位之顯赫。
20世紀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記述:「韋曲,鎮名。因唐諸韋居此得名。即今陝西長安縣。前有潏水,風景清麗,與迤東五里的杜曲,唐時並稱『韋杜』。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詩:『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因韋曲是漢唐貴族的聚居之地,又興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祓禊盛會,人們多於水濱洗濯祓除,去宿垢;引水環曲成渠,流觴取飲,稱之「曲水流觴」。於是,「韋」與「曲」之合,即產生了「韋曲」這個具有文化色彩的地名。
韋曲,被稱之「天下之奇處,關中之絕景」,成為都城近郊著名的風景區。唐代名相杜佑、大散文家韓愈、著名詩人鄭谷等人的別墅就多達數十處,見於詩文的還有何將軍山林、鄭駙馬池台、李氏園亭以及岑參、郎士元、劉希古、元稹等別墅。留下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羅隱、孟郊等名流的不朽詩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在耕地逐年減少的形勢下,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其一,以集體企業為「龍頭」,形成集體企業、個體運輸業、建築業、商業、攤點服務業和家庭工副業六大經濟支柱,從業人員占總勞動力的90%以上。其二,發展「大棚蔬菜」,在村民三組原有16個大棚基礎上,2001年秋季新增加大棚10個,畝均收入兩萬元以上。其三,招商引資,聯合辦校。1999年2月,以村中投資1200萬元、占地160畝的「長安樂園」為資產,與西安桑銳學校聯辦「東方亞太學院」(即今延安大學創新學院),首期工程總投資達到5000萬元,建築面積38000平方米,既盤活了集體資產,又帶動城區文化、教育、商貿業的繁榮與發展。其四,抓門店布局,推動小城鎮建設。幾年來,全村共建設門店681間,面積13600平方米,進行城區北街和新華路段的改造建設。其五,關閉村辦污染企業鍍鋅廠,在原廠址建成六層住宅樓兩幢,接著又在一、六村民小組建成景苑和茗園住宅小區,蓋六層大樓13幢,全部出售,成為擴大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設立「金榜題名獎」、健身醫保、養老火葬等一系列除民之憂、解民之困的大好事、大實事。
1994年5月成為全縣第一批小康村,1995年12月被長安縣委、縣政府命名為「鄉鎮企業十強村」,1996年5月被陝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小康示範村,1999年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評為市級文明村,2000年3月被陝西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村,2008年10月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評定為全市農村社區建設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