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厚街,甚至東莞,陳屋名氣不小。
不僅擠進東莞目前唯一軌道的13個站點行列,還早早扼據東莞早期運輸動脈——S256省道中部,為厚街在90年代闖入「廣東鄉鎮企業百強鎮」立下汗馬功勞,也為東莞「製造名城」崛起發揮了根基作用。這個古老的小村,有誰想到,建國前後,卻是厚街有名的「爛屋」村?……建國數十年來,現在的陳屋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勤奮不止的姿態,依然影響著厚街,影響著東莞……
為招商掏光全村幾十年積蓄
1986年底,陳屋開始引進第一間「三來一補」企業——星聯皮具廠,這個廠成為陳屋開始經濟建設的第一步。
「當時這間廠為村裡帶來60餘萬元的地租,以及每年14000元的管理費等,促進社區創收外,還解決了不少村民就業問題。」談及「星聯」,陳屋社區宣傳委員王任枝表示,每每提起這間廠,老一輩陳屋人都會心懷感恩。
但許多村民並不知道,為了引進第一間「三來一補」企業,社區可謂是傾盡了所有。
改革開放後,看著湧進厚街的「三來一補」企業,紛紛進駐厚街村、三屯村,毗鄰三屯的陳屋倍感「緊張和羨慕」。時任村書記陳池仔說,「改革開放」浪潮早晚會席捲厚街,就看誰先做足準備迎接浪潮!
為了吸引企業進駐,改變以農業為主的單一落後經濟狀況,1984年,經過村民表決,陳屋把位於107國道(即現256省道)旁的9000多平方米的地塊圈出來,並把原本彎彎曲曲的舊路拉直,開始修建陳屋社區第一條水泥路——陳屋大道。「這條路當時修了20多萬,把幾十年來村裡的積蓄都花光了,都還不夠!」王任枝回憶說,當時的施工隊還比較好說話,允許工錢先欠著,路他們先建好,後來慢慢還完的。為了修路引資,陳屋抱定了孤注一擲、一往無前的決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5年,得知在東風路的星聯皮具廠有擴大廠房規模意願,有了「陳屋大道」撐腰的陳池仔,立刻親自登門拜訪邀約星聯「遷址」陳屋,雙方「一拍即合」,星聯很快進駐陳屋。
進駐陳屋的星聯皮具廠發展很快,鼎盛時期員工超過1000人,普工一個月能賺近600元,遠遠超過耕地收入,不僅吸引許多陳屋本地婦女爭著進廠,連隔壁村的婦女也聞風湧來進廠務工。目前,星聯皮具廠已經成為陳屋一個時代發展的標誌。
可建設用地翻了100多倍
據了解,陳屋地處丘陵地帶,周邊都是小山頭。為了做好招商引資,90年代初期,陳屋就已經注意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提出「三通一平」的基礎建設方案,即通水、通電、路通、土地平整。
然而,一座座小山頭成了阻礙陳屋發展的高牆。如果保留山頭,缺乏工業用地不說,基礎設施建設甚至都無從下手。但如果要夷平山頭,就得花費大量的錢,怎麼辦?
90年代初,東莞到處都在修路、建廠房,到處熱火朝天,這樣的場景突然激發了時任陳屋書記的陳志明。到處都在開發,到處都要用到泥土、石頭,陳屋的山頭是否可以「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心動就要行動,陳志明主動找了一些施工隊負責人,說服他們承包山頭,承諾夷平山頭後,泥土石頭全部給由施工隊運走。就這樣,陳屋不費「一槍一彈」,順利把轄區內近20個山頭全部夷為平地,為後期的廠房建設掃除了障礙。
在哪裡建廠?在哪裡建居民區?……陳志明認為不能盲目,得先做好規劃。為此,陳屋專門聘請了規劃師,一邊夷平山頭的同時,一邊規劃發展用地,這就是當今陳屋道路看起來特別大、特別直的原因。「如果不是統一規劃,估計現在的陳屋還是會有很多山頭,經濟也不可能發展起來」,王任枝說。從1993年起,陳屋就大規模建設廠房、道路等,陳屋經濟也有了質的飛越。到2008年,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陳屋也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每年都投入資金建設公園、文化中心,以及道路升級等。到了2013年,陳屋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此外,陳屋充分利用市、鎮政府的補助,全力建設美麗鄉村,增強陳屋居民的幸福感。
從1987年拍攝的航空影像圖中,可以看到陳屋除了省道外,兩邊全都是山頭,而對比2005年拍的航空影像圖,轄區明顯平整、條理。王任枝說,以前的陳屋可用地也就1萬多平方米,現在可用地面積已經超過100萬平方米,除了現代化的民房、廠房,還建了各種公園、廣場等便民設施。
厚街較早清零「銀行負債」社區之一
隨著大量企業進駐、落地生根,90年代初期之後的陳屋,經濟呈井噴式發展。當時耕種的農民們紛紛洗腳上田,家家戶戶的年輕人都爭相往外走,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為利用有限耕地,陳屋成立了管理區,把農地統一集中到管理區管理。同時為保障村民生活,成立了陳屋糧油採購部,負責到外地採購糧食,並給到村民每人每月30元的糧補用來免費領取米、油等。
「80年代前的陳屋,農民辛苦一年都賺不到360元,一年到頭生產隊還超支。」王任枝說道。這70年間,陳屋從一窮二白的小村落,逐漸蛻變,到90年代末,陳屋每年的總收入已經突破2000萬元。而隨著經濟的繼續發展,從2007年開始糧補改為發口糧錢,在2013年,社區還實現了無銀行負債,走在了全鎮的前列。直至去年,陳屋社區居民已經每人每年能拿到9100元的口糧錢,是最初每年360元的25倍。「預計今年陳屋社區口糧錢會進一步上漲,社區居民今年每人有望能拿突破10000元。」王任枝說道。
村史:陳屋原來叫「黃屋」
陳屋村,位於厚街鎮西北部。該村地處丘陵地帶,主要山嶺有尖督嶺、欖碑山、後底嶺,海拔最高38米。唐開元年,陳姓先祖璋公帶一家大小遷往福建廈門同安,其子孫鰲逸公遷至廣東東莞羅村定居,後從羅村遷移至東莞厚街陳家坊,南宋末年再分支遷移至此建村,原住民為黃姓,故初喚作 「黃屋」。後來陳氏到此處當教書先生,定居下來,隨著時光流逝,陳氏家族子孫越來越多,易名「陳屋」,曾用名「赤嶺陳屋」。 陳屋主要姓氏有陳、黃、王、李、盧、霍、劉、尹、鄧,其中以陳姓為第一大姓。
1964年陳屋村成立陳屋大隊。1983年, 屬東莞縣厚街區陳屋鄉。1987 年,屬東莞市厚街鎮陳屋管理區。1999年,屬東莞市厚街鎮陳屋村委會。2011年1月,厚街鎮22個村委會統一改制為社區居民委員會,陳屋村屬厚街鎮陳屋社區。截至2018年底,陳屋社區本地戶籍共490戶,人口數為1727人,外來人口約20000人。
實力陳屋
2018年社區總資產為36388萬元,同比增加1570萬元,無銀行負債。2018年社區經營性總收入為5147萬元,同比2017年4785萬元,增加362萬元。隨著部分廠房到期重新續約和招標租賃,租金收入預計還將有明顯的提升,預計今年經濟收入還會持續增長。社區具有企業74家,其中,外資企業12家,個體民營企業62家。
產業陳屋
陳屋村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有木茨、水稻、花生、甘蔗、大豆及各種蔬果等。隨著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現時經營產業主要有鞋類、五金、塑膠、家具、電子、汽車交易、物流業、專業市場等。特色農產品有樹上菠蘿、荔枝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炒米餅、糖環、蛋扣、碌堆、雲肉以及艾角、糖不甩等。
文化陳屋
2019年,陳屋社區以「書法」作為社區文化亮點,被評為「東莞市基層文化示範村」。據了解,陳屋社區於2013年5月24日建立了陳屋社區書法書友社,書友社自成立至今已發展會員有20多人,多年來,書友社已舉辦各種書藝交流活動、組織參加市鎮的各種書法展覽等20多場次。
亮點:陳屋廣場曾是「厚街第一廣場」
提起陳屋地標,許多市民首先想到的就是陳屋廣場。2000年,剛建好的陳屋廣場,因龐大體量和高大上設計,曾被譽為「厚街第一廣場」。
早在90年代初期,陳屋在土地整體規劃中,就預留了一萬平方作休閒娛樂用地,到了90年代末,經過村民表決,決定投入200多萬建設為陳屋廣場。硬底化的路面、舞台、燈光、植被、健身區、娛樂區……在2000年建好的陳屋廣場,由於廣場面積較大,建築風格新潮,以及完善的設施配套,一度成為了 「厚街第一」廣場。
據介紹,剛落成的陳屋廣場吸引了不少東莞其他鎮街的領導過來參觀學習,對廣場的建設風格讚不絕口。如今的陳屋廣場,仍然是每晚市民跳舞、散步、嬉樂的選擇。
「班子」問答
本屆社區班子有什麼目標?
王任枝:總的希望是把社區建設得更加富裕和諧宜居!具體講包括兩方面:一是服務好社區居民、企業,增進居民凝聚力,促使產業興旺,經濟增長;二是爭取提高社區居民福利,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美化村容村貌。
社區目前主推工作有哪些?
王任枝:一是「舊村改造」,即將轄區內的舊房子、危房、閒置用地等盤活起來,建設一個更加現代化的陳屋;二是升級改造「陳屋站」周邊,即圍繞「陳屋站」周邊地租、廠租到期後,重新規劃,爭取把「陳屋站」周邊打造成集辦公、商務、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現代化城市建築群;三是陳屋東路的升級改造,由於平時車流量大,陳屋東路路面多處出現坑窪,需要重新換填基礎和瀝青罩面,預計今年10月開始建設,明年內完成。
陳屋「綠色發展」計劃是什麼?
王任枝:去年起,社區專門成立一支20人的突擊隊,與保潔承包公司雙管齊下,對村容環衛、市政設施、園林綠化、六亂整治等問題進行全面整治。同時,每個月還派專門人去巡查消防、環保,防止企業廢氣、廢水、廢渣亂排放,並配合鎮生態部門清除污染排放不合格的企業。此外,隨著2018批次截污管網(陳屋段)的驗收完成,陳屋河從原本又臭又黑,現在已經不再有惡臭味,而且水也清了許多。陳屋社區將繼續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大力倡導企業做好環保工作,並進一步管理好社區內公園、廣場的環境建設,增加更多的綠色植物,給居民創造一個更加綠色健康的生活環境。
文稿:王勤鋒
攝影:謝超均
執行編輯:董慶茹
責任編輯:陳之武
版式:林二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2-R_GwBJleJMoPMyz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