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民間傳說中,有個傳統,就是把活著的時候,在人間有過傑出貢獻,受到人們尊敬的人,推崇為神仙,著名的如關羽,歷代朝廷都對他進行冊封,逐漸成為了武聖關公;還有秦瓊和尉遲恭,因為戰功赫赫,又曾為李世民守衛宮門,逐漸被神話成門神;包拯因其鐵面無私,秉公執法的特點,活著就被稱作包青天,死後更是成為了閻王。
諸如此類的故事很多,蒲松齡當然不會放過這個熱門話題,他在《聊齋志異》中寫了兩篇《雹神》,都是漢代名將李左車成神之後的故事。
《雹神》·卷一
「王公筠蒼,蒞任楚中。擬登龍虎山謁天師。」
王筠蒼,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淄川人,蒲松齡的老鄉,曾官至左通政,後因得罪魏忠賢被革職。這裡說他在楚地為官的時候,登龍虎山拜謁張天師。
去龍虎山要走水路經鄱陽湖,這天,正欲起行,就有人駕船而來,要求見王公。這人儀表不俗,拿出張天師的名帖,對王公說:
「聞騶從將臨,先遣負弩。」
聽說您要大駕光臨,天師特地派我來迎接您。
王公當時就震驚了,心想張天師果然是神仙,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這使得他愈發對張天師充滿了敬佩之心。到了山上,王公得到了規模盛大的接見,先前迎接他的使者也在其中。
席間,張天師指著使者對王公說:「這是你的老鄉哦,你認識嗎?」王公當然不認識,忙問是誰,天使說:「民間傳說的雹神李左車,就是他」。王公又一次震驚了。
張天師繼續說:「他接到旨意,要去章丘下冰雹,因此不能陪您啦。」王公心想,章丘緊挨著自己的家鄉,如果遭災了可不好,於是便請求張天師和李左車,能不能免去這場天災。
張天師表示,這都是玉皇大帝的旨意,咱們也不能隨意抗旨,這樣吧,他轉頭對李左車說:
「其多降山谷,勿傷禾稼可也。」
你把冰雹儘量都在下山谷中,不要損毀莊稼也就是了,並囑咐道:「離開的時候慢點,不要驚動了貴客。」原來,但凡是李左車這樣神仙離開,都是平地一聲雷,然後駕雲而去,王公初來乍到,貿然雷霆大作,非被嚇壞不可。
雹神走後,王公又和張天師談論了一會兒,便也回家去了,他還專門派人去章丘打聽下冰雹的事,使者回來說:
「是日果大雨雹,溝渠皆滿,而田中僅數枚焉。」
那天果然下了大冰雹,河溝里水渠里都下滿了,但是莊稼地里卻只有數顆而已,一點也沒有遭殃。
《雹神》·卷十二
「唐太史濟武,適日照會安氏葬。道經雹神李左車祠,入游眺。」
唐濟武也確有其人,也是淄川人,蒲松齡的老鄉,還曾為《聊齋志異》作序,跟蒲松齡關係不錯。說這天啊,唐濟武去參加安氏的葬禮,路上經過雹神李左車的祠堂,便順道進去遊覽。
祠堂中有個池塘,池水清澈,有許多魚兒游來游去,唐濟武一時手賤,拿起小石子就要扔魚,身邊道士連忙制止他,說道:
「池鱗皆龍族,觸之必致風雹。」
這個池子裡面的魚都是龍族,你可不要亂來哦,否則會招來冰雹。唐濟武聽了嘻嘻一笑,說你扯淡,我就要扔,哼哼。完事兒心滿意足地走了。
他前腳走,後腳就黑雲密布,下起了冰雹,而唐濟武竟然不知道這件事,還是他弟弟從後面追上他訴說之後,他才知道真的下了冰雹,還半開玩笑地說:「難道真是廣武君(雹神)作怪?」話雖這麼說,他倒也不以為意。
話分兩頭,安村有關聖祠,一個小販在祠堂外歇腳,突然發起瘋來,跑進祠堂拿起大刀一邊揮舞一邊說:「我是李左車,明天要和唐濟武一起來送葬,提前來告訴你們,做好準備吧!」
安村的村民聽後都大為驚恐,都恭恭敬敬地準備好祭品,到村外四十多里路的雹神祠祭拜,只求大神饒過大伙兒吧,可千萬別搞些么蛾子啊。
正此時,唐濟武也趕到了,他覺得納悶兒,為什麼這裡的人如此篤信雹神呢?原來啊,在安村經常發生雹神托生人顯聖的事情,每次說過的話都會應驗,所以大伙兒都來祭拜,要不然明天就會下冰雹咯。
李左車
李左車家世代名將,他的祖父是戰國李牧。
秦末六國又起,李左車為趙國立下戰功,封為廣武君,後來韓信滅趙,對李左車十分尊重,並請教滅齊、燕的計策,韓信用了李左車「百戰奇勝」的計策,果然成功拿下齊、燕。並為後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千古名言,還著有《廣武君略》兵書一部。
漢朝建立後,為了遏制韓信,劉邦調李左車輔佐太子劉盈,韓信被殺,李左車也辭官隱居,回到鄉里,歸隱田園,潛心悟道。
他死後不久,天空中黑雲蔽日,天崩地裂一般的炸雷聲,直衝雲霄,李左車生前的院子裡,裂開一道石縫,有泉水流出,形成一汪清泉。
傳說,那天的異象就是玉皇大帝在冊封李左車,讓他掌管人間風雨,是為雹神,從那以後,李左車的家鄉就再也沒有遭到過冰雹災害,而那汪清泉,則是李左車不忘澤被桑梓的見證,被當地人稱為雹泉。
異史氏曰
《聊齋》中兩篇《雹神》,分別在第一卷和末卷,都發生在山東淄川,可見蒲松齡生活的年代,當地確實流傳著許多雹神的傳說,也許當時淄川地區經常遭遇風雨冰雹等自然災害吧,人們才用雹神的故事來寄託和祈禱。
非常有意思的是,兩篇故事都在開篇強調了兩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不僅有名有姓,而且身份不低,王公是左通政,唐公是太史,這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的慣用筆法,因為《聊齋》中大多故事為傳說,為了增強故事的可信度,自然就要拉真實人物來為其背書。
在這兩個故事中,除了王公和唐公兩位當時較為出名的人物之外,故事的主人公雹神李左車,也是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名人,他的故事也經歷了千百年的口口相傳,真實性自然更高了。
不過,話雖如此,蒲松齡在卷十二的《雹神》結尾,還是用「異史氏曰」發表了一番略帶調侃的議論,他說:廣武君李左車,當年也是大神級別的人物,死後成為雹神,更是得到了上天的認可,但是:
「然業已神矣,何必翹然自異哉!」
你既然已經成神了,又何必跟凡人一般見識,臭顯擺自己的神通呢?有些玩笑性質的揶揄,然後還不忘誇獎一下自己的朋友唐濟武:
「唐太史道義文章,天人之欽矚已久,此鬼神之所以必求信於君子也。」
說唐太史的道德文章,想必是早已經被人間和上天都仰慕的吧,所以李左車才會藉助他的關係,來向人間顯示自己的存在,即便是鬼神,也要「求信於君子」吧。
有時候,讀《聊齋志異》,會發現蒲松齡真的非常可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xTqTHMBnkjnB-0zRM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