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鎮江,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鎮江陳醋,還有就是白素貞水漫金山寺,當然,如果你了解鎮江或者來過鎮江,你會發現鎮江的旅遊資源遠比你想像要更豐富。鎮江古稱京口、潤州、南徐,是我國著名的國際歷史文化名城。假如你想了解鎮江的歷史文化,那你一定要來鎮江的西津渡。
西津渡位於鎮江城西的雲台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如今是國家4A級風景區,同時也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鎮江在春秋時稱為「朱方」,戰國時改稱「谷陽」,秦朝時稱「丹徒」,三國時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設「南徐州」,隋統一後改置「潤州」,從北宋開始改名鎮江並沿用至今,民國時期鎮江還是江蘇省省會。
關於西津渡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王安石在宋熙寧元年春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的。當然,不僅僅是王安石,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遊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並留下了許多為後人傳誦的詩篇。
從三國開始,西津渡就是長江著名的渡口,也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在此發生過很多可歌可泣的戰役和歷史故事。在宋代,西津渡是著名的抗金前線,抗金名將韓世忠曾駐兵蒜山抗禦金兵南侵。
元朝時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 波羅從揚州到鎮江來,也是在西津渡登岸,西津渡是當時鎮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西津渡渡口的功能被逐漸淡化和削弱,漸漸地成為歷史遺蹟。慶幸的是,西津渡的很多建築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這對於我們了解它的歷史和文化意義重大。
沒有西津渡,可能就不會有鎮江。如今,西津渡成了一處少有人問津的歷史遺蹟,知道它的遊客並不多,雖是國家4A景區,0元門票免費參觀,但是大部分人來鎮江旅遊只知道鎮江陳醋和水漫金山寺,不禁讓人有些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