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了,一個一年級的小女孩手上拿著一張試卷,快速地跑到媽媽身邊,高興地說:「媽媽,我數學考了100分。」女孩的媽媽快速地掃過試卷,說道:「這次考試題目簡單吧?要不你能考100分,估計是撞大運了。」女孩神采奕奕的臉上立馬布滿了陰雲,悻悻地跟在媽媽身後離開了。
望著女孩的背影,我有些心疼她,或許這位媽媽這樣說是怕女兒驕傲,故意給他一點壓力,卻不知這樣做會讓孩子丟掉一樣最高貴的東西——自信。
對於孩子來說,他是不是自信的,主要取決於父母、老師用怎樣的態度對待他,如果父母、老師經常用積極地態度對待他,他就是自信的,相反,他就會變得自卑。得出這樣的結論,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心理學實驗相佐證的。
美國一個教育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將一個學習成績較差班級的學生當作學習優秀班級的學生來對待,而將一個優秀的學生班級當作成績較差的班級來教。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原來成績相差很遠的兩個班級學生,在實驗結束後總結測驗中平均成績相差得很少。
其原因就在於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教育專家告訴教差班學生的老師這是一個優秀的班級,所以,老師對這些學生持鼓勵的態度,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教優秀班級的老師以為這是個差班,導致老師對學生持有懷疑的態度,從而使學生的信心受挫,從而轉變了學習態度,影響了學習成績。
中國有一句古話「相由心生,相隨心滅」,這並不是封建迷信,心理學家指出,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帶來的感受會成為一種主觀體驗,而每一種主觀體驗都與情緒息息相關,並通過面部表情呈現出內心的真實狀態,比如內心喜樂的人一定會喜上眉梢,內心苦悶的人會眉頭緊鎖,內心充滿仇恨的人,其面目一定會猙獰可怕。
對於孩子的成功也好,失敗也罷,如果父母都能用一種積極地、平靜地心態來對待,那麼,父母在面對孩子時,表情一定是溫柔可親的,而情緒是可以傳染的,久而久之,我們看待問題的積極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孩子也能夠以一種平和的、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得失,他們的臉上也會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我們每天早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想一想你的這個習慣保持了多少年了?你有沒有覺得累呢?當然不會,因為你已經習慣了。同樣的道理,培養孩子的自信,我們也要讓他把自信當成一種習慣。
先給大家介紹一個心理學術語——習得性,習得性就是人或者生物在後天生活中由學習獲得的心理特性,比如獲得新知識,掌握駕車的技巧、行為習慣、思維模式等,孩子的習得性行為往往與父母的言行有關。
我們回過頭來,說一說女孩考試考100分這件事,媽媽看到試卷後,馬上認為女兒考100分,是因為試卷太簡單了,孩子才走運考滿分。這種說法忽視了女孩的努力,也就是忽視了孩子取得好成績的內在原因,而是把它歸結於外界因素——試卷太簡單了。
當孩子接收到這個信息後,她便會認為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績,不在於我是否努力,而是要看試卷是不是太簡單了,或者別人都發揮失常等外界因素,這種思維模式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命運是不可控的,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那麼,下一次她在取得成功時,就會認為是自己運氣好,跟自己能力沒有關係。
我們再來想一想,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你又是怎麼訓斥孩子的呢?「誰讓你平時不好好學習啊?」「你又笨又懶,能取得好成績嗎」「讓你好好複習,你就是不複習,你的成績都讓人無法直視!」孩子成績不好,我們就把原因歸結於孩子自己,而不考慮外部因素,比如考題是不是太難了。
看來,孩子要取悅家長也是蠻難的一件事,考好了是因為題目簡單,考砸了是因為孩子又懶又笨。當一個人無法掌控自己,看不到自身的價值時,他的自信又從哪裡來呢?有些家長在看到孩子做事畏手畏腳時,就會對孩子說:「你能行的,你試試唄,不試試怎麼行啊?」可孩子就是無動於衷,這是因為他的思維模式已經固化了——我很笨的,我沒有好運氣,所以才會你怎麼鼓勵他都不會有用,導致了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者動物連續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從而喪失信心,陷入到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這一點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因此,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家長首先要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認真客觀地看待孩子的得失。比如,當孩子把試卷拿回家之後,我們不要貿然地去評論孩子的分數,而是應該認真分析試卷,了解孩子成績好或者不好的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用積極地、鼓勵的心態和孩子去交流。
那麼,長此以往,我們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式就會深深地影響孩子,當我們變得積極樂觀起來的時候,孩子自然就會自信滿滿了,而這個過程就是習得性行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