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人類最早的酒精類飲料,一萬年初衷不改,探密遠古的甜酒做法

2019-07-02     普濟

甜酒,酒釀,醪糟,米酒,都是同一種飲料的不同叫法,古人叫做「醴」。單從字義解釋,可以理解為「用吃不完的糧食做來喝的飲料」,而且是含酒精飲料。本來就是這樣,醴是當下所有酒精類飲料的開山鼻祖,問世距今已有一萬年。

作為最古老的飲料,自身的製作方法延續上萬年,居然一成不變,就足以值得我們去探秘,看這神秘的飲品奧妙在哪裡。

探秘之旅始於無意之間。在豫南的大別山區,

大別山晨霧

一個毫不起眼的小縣城,風平浪靜的農耕生活延續千萬年。這樣的環境,除了年復一年的平常日子,卻有三樣東西和大別山一樣,亘古不變。一是傳宗接代;二是大米乾飯;三是糯米甜酒。

這話看似粗糙,其實是組成人們生活的核心部件,確實和大山一樣永不變化,維繫著人類文明的延續。傳宗接代就不說了,當前最新科技都解決不了的精深繁育技術,每個人生下來就會,長大了都不用教,不用學,就能無師自通干實活,孩子一個一個的造出來,還都能養活長大,成人接班,代復一代,生生不息。

乾飯

大米乾飯也是一成不變,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模板,稻穀去了殼,加水蒸熟了吃。

甜酒最是神奇,本來就是個休閒飲料,當不得飯吃,卻能在漫長的歷史時空里,製作方法不變,糧食加曲發酵;味道不變,酸甜可口;享用效果不變,喝多興奮,再多就醉。

這可絕不是大驚小怪。大米乾飯從不改變還好理解,畢竟是吃的,主食,除非特殊情況,大自然有了改變,此地不長稻穀了,或者又一個冰河期的到來。否則,再往後多少年還是不會改變,同樣是春播秋收,稻穀去殼,和水蒸熟了吃。可是甜酒就不是了,一個休閒飲品而已。君不見此類飲品哪個不是百變女郎?就拿白酒來說,才幾百年歷史,在萬年的甜酒面前,孫子都算不上。可是已經變化了多少次?遠的不說,三四十年的時間,人們一直喝的固態釀造酒,也就是平常說的糧食酒,就變成了各種味道的三精一水酒。甜酒如果這種變法,恐怕早成蒙汗藥了,喝一口就會乖乖交出存款密碼,末了還會問你夠不夠。

甜酒

早聽說小縣城有家祖傳做甜酒的,遠近聞名,心裡就有高大上感覺。那古老村落的寧靜,歷史故跡的肅穆,廟宇祠堂的莊嚴,都心頭閃過。及至到了地方一看,卻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甚至破爛到寒酸地步。

甜酒窩

一間至多6平的簡易房,最重要的設施是一排三個「甜酒窩」,就是保證甜酒正常發酵的溫床。這個甜酒窩活像過去老母雞下蛋的窩,破舊程度像,只是用來保溫的破舊棉被、破舊棉襖很乾凈,無塵土髒污。唯一突出有視覺衝擊力的,是做甜酒的用具,包括蒸米的木甑,發酵和盛裝甜酒的瓦盆,以及舀水的葫蘆瓢,鋥光瓦亮,都帶包漿了,可見經常用,還用了好多年。

本代傳人張老太,71歲

這一代傳人已經71歲,老太太了,慈眉善目,鶴髮童顏,典型的傳說中黎山老母模樣。武功也是了得,一盆甜酒,15斤米,一斤米做成甜酒1.7斤,連著大瓦盆30多斤,71歲老太太玩一樣端上端下,臉不泛紅氣不大喘。就這每天幾盆,從泡米,到蒸熟,再到拌曲,然後放進甜酒窩發酵,發酵成功了端出來,門外早就來人等著買。

說起做法,沒有神秘之處。老太介紹,她做甜酒不是生意,是人們離不開,停不下,都吃多少年了。所以也不掙錢,就是圖個大家方便,還能吃到這個老味道。

她隨口說出一本帳,順帶著技術細節,如今生意人視同祖傳秘籍的技術細節。

場地很簡陋

她說一盆甜酒用上等糯米15斤,每斤糯米成酒1.7斤。買糯米每斤3.5元,每盆用酒麴10元。然後甜酒賣每斤5元,一盆甜酒去掉直接成本,不算人工、水電一應費用,毛利66元。就這個帳,用佛家的話,做這件事就是功德了,不掙錢,但是滿足了左鄰右舍鄉親們的需要,質量槓槓的,完全沒摻假。

甜酒做法是代代相傳,不敢走樣。老太說,要像超市成瓶的甜酒那樣,這一盆甜酒能做成上千瓶,賣上萬塊,我這才賣100來塊錢。不能摻假,對不起良心。她把做法毫無保留的說了出來:

第一步,15斤上等糯米淘洗兩遍。她說如今自來水好啊,都水庫水,一類飲用水。

第二步,淘過後浸泡5小時,撈出瀝水。

木甄

第三步,木甑架鍋上,水燒開了倒進去糯米,加蓋,蓋嚴,大火繼續燒。大約50分鐘,木甑上面冒大氣了,關火。

第四步,把木甑搬到大瓦盆上面,盆口用火鉗支住。然後從上面淋入涼水,一直淋到漏下的水不燙手為止。

第五步,倒去瓦盆里的水。瓦盆已被被淋過的熱水燙熱,正好夠發酵保溫的溫度用量。

甜酒窩。甜酒在裡面發酵著

第六步,把基本冷卻的糯米飯倒入瓦盆,拌入酒麴,然後壓平表面,蓋嚴。放入甜酒窩,棉被包緊。發酵36小時就好了。

看了她的甜酒,嘗一口蜜甜,米香、酒香、果香。再想想超市的甜酒,可不是嘛,米粒都誰不挨誰,一瓶的酒米量還不到她這一指頭的量。這一盆要勾兌多少瓶啊?不敢細算。

採訪中間還是發現一個秘密,看到她用的酒麴很獨特,圓圓白白鴿子蛋大小,細看就是手工製品,巴掌搓出來的。一問果然如此,確實是手搓的。

甜酒麴。古語叫酒藥

但也引起老太一聲嘆息,說是這個好東西看來要失傳了。做這的老人在不斷逝去,年輕人不願意學,說是不掙錢。可是這酒麴也賣到35元一斤,一人一天做個十來斤不是問題,應該是能掙錢的。而且做法不難。

甜酒麴標準做法:

第一步,每年秋季野外的一種叫做「辣蓼」的野草生長成熟,收取辣蓼的花吊子。如今有了改革,都全草入藥。收回來洗凈曬乾了用。不過,連籽帶花的花吊子最好,自古以來就用這個,不用全草。

辣蓼花吊子

第二步,連花帶花籽捋下來,地臼里搗爛,拈去草梗。地臼是石頭雕制,古人粉碎食材的工具,有大有小。

最前面的就是地臼,當地叫地窩子

第三步,然後按0.5%和進米粉,摻水和成粉面,再按鴿子蛋大小搓成圓球。

第四步,把搓好的粉球放到酒麴粉上滾滿酒麴。

製作酒藥

第五步,放到紙箱裡擺好一層,上面蓋上稻草,放陰暗處發酵。

第六步,24小時會長滿白毛。把長滿白毛的酒麴球球拿出曬乾即成。然後放乾燥通風防蟲處保存,可用到來年。

發酵好的酒藥球

我們知道辣蓼這種野草不簡單。在辣椒還沒進入我國之前,辣蓼就是人們獲取辣味的材料之一。用它做出的甜酒麴,發酵甜酒時,就沒有雜菌滋生,做出的甜酒味道格外香甜。不像超市甜酒麴,做出的甜酒味道淡薄。這就是在高科技的今天,人們仍然孜孜不倦尋求老味道的秘密所在。

最後要解釋最前面那句話,為什麼甜酒會有一萬年。中華歷史才上下五千年,怎麼的甜酒就有一萬年?

這是真的。有說法我國釀酒早在舊石器時代,距今四萬年。但據可靠實證,是河南舞陽北舞渡出土的賈湖遺址。釀酒歷史最長,距今9000年。

賈湖遺址

出土有完備的釀酒設施和盛酒器具。並且還原出釀酒技術。說是當時是女人們把米和山楂一起嚼碎,吐入陶罐發酵成酒。唾液起著酒麴的作用。這個還原可信,這個古老技術至今還在我國的台灣原居民沿用,日本和一些非洲原居民也有存在。

酒壺

在2013年秋季我國舉辦的「紀念賈湖遺址發掘三十周年暨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2017年春上「賈湖酒文化國際研討會」上,中外考古界學者們一再確認賈湖酒的9000年歷史。所以,說有萬年曆史不算是虛頭。9000年就有了成套的設備和成熟的技術,以那時候的生產條件,1000年時間是發展不到的。

盛酒具

再說到甜酒釀的味道和口感。為什麼說一成不變?沒有很多古代例證,只曉得從來就是如今這樣甘甜。都知道一句經典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就是《莊子·山木》里的話:「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說的是醴很甜。莊子(公元前369-286)就不說了,道家學說創始人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v6FLGwBmyVoG_1ZSs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