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爺楊逢春

2019-06-03     樂亭故鄉人

作者:楊秀清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太爺過世那年,我剛4歲,根本不知他老人家的一切,是父輩們經常講起太爺的長相、性格、為人和發家之道的。

五叔楊慰講,我們是清初從歐洲經絲綢之路到中國山西,後移民來到河北樂亭的,所以太爺的長相仍似外國人,黃髮須,深眼窩,藍眼睛,白皮膚,身體健強。

大伯楊惠說,太爺性格開朗,爭強好勝,善動腦筋,辦事果斷,能吃苦耐勞,與人為善。

太爺幼時家裡只有10畝鹽鹼地,白花花的一片,草都不長。太爺春天在鋤頭上綁上草耙,一點一點地刮鹼,然後種上高粱。起大早去拾狗糞苗地,結果高粱長得像「香柱」一樣,收成無幾。

太爺總想發家致富,後來發現鹽鹼地種棉花較好。太太在家紡線織布,省吃儉用。過年只吃頓麥子面摻苞米麵、白菜放點蝦皮做餡的餃子。一雙鞋穿了18年,都是光腳幹活。他總想辦法攢錢置地,常說地是寶,地能生財,要想發財種三白(棉花、芝麻、麻)。後來學會養牛,看小牛就能知道長大是否能成才。買了小牛養大,賣個好價錢,這樣能多掙點錢,於是開始倒賣牲口,常去倴城、昌黎、灤縣、唐山等地做生意。

大伯10來歲時,就跟太爺去倴城,那年代倴城有個很大的牲口市。冬天,半夜趕著牛車出發,在車上蓋個棉被,把錢放在大伯的褲襠里,怕中途遇上劫道的。太爺是那裡的常客,人緣好,做生意講誠信。如果看好小牛,想多買,可以賒帳。也有想買牲口的,請太爺幫忙看好。因太爺長得像洋人,又是樂亭的,人們喊他「洋樂亭」(因姓楊,村裡都叫他楊樂亭)。太爺不會寫字,做生意以指紋為證。

有一年四叔楊興騎著毛驢去倴城牲口市,看中了一匹馬,想買,但帶的錢不夠,就總在那轉悠。賣馬的說:「你這頭驢很像『洋樂亭』的。」四叔說那是我爺。「唉呀!你早不說,把馬牽去,老爺子如喜歡,下次把錢送來,不喜歡你就牽回來。」賣馬的很熱情地把馬交給了四叔。

太爺因不識字,做生意感到有很多不便。到爺和二爺長大點時,家境略有好轉,就叫他們去念私塾,當時叫大學堂。後來爺回家種地,二爺去東北習商。幾年後,二爺在東北看出門道,想自己經營,但沒本錢,回家和太爺、爺商量,太爺看出經商來錢快,但也有風險。當時家裡已有兩頃地了,經考慮,果斷決定賣一頃地做本錢,叫二爺拿去,並把二伯父帶去幫忙。二爺在東北經營有方,以後寄錢回來,又買了一頃多地,太爺很高興。生意興隆,兒孫爭氣,自編了順口溜:「楊樂亭,把財發,除了楊平沒哪家」(楊平是當時村裡的頭等戶。)

不幸的是爺34歲英年早逝,對太爺打擊很大,於是他一人擔起全家重擔。在他的努力下,父親他們前哥四個都念了幾年私塾,後都去東北習商。太爺年紀大了,把四叔叫回來經營土地,那年四叔18歲,莊稼活不懂。家裡有個長工(管事的)叫毛老三,是地道的莊稼人,讓四叔拜他為師,叫四叔和長工一樣每天下地幹活學藝。後來四叔成了一名成莊稼人,場裡地里全在行。

太爺每天在那幾頃地頭轉一遍。一次,看見高梁地里有雜草,進地脫鞋就爬著拔起來,從地這頭拔到地那頭,起來就回家了,光腳幹活習慣了,竟忘記穿鞋。到秋天割高粱時,長工們發現鞋在高粱地里,經一夏雨淋日曬,拿不起來,全爛了。

太爺常教育子孫們,要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有錢了不要高傲,要助人為樂。下輩人照做了。

本村有個叫李文亮的,孩子多,生活困難,他開了一塊荒地,想種豆子,沒種,爺借給一口袋豆種。當年豆子豐收,李扛著一口袋豆子來還。爺不要,李把口袋放下就走了,爺又叫長工把一口袋豆子送了回去,後來李逢人就講此事。太爺去世時,他大哭一場。

二伯在東北五河林經商,商號仁和興,二爺在牡丹江商號也是仁和興。一次二爺從五河林回牡丹江。在火車站,看到一位老太太放聲大哭,很多人圍觀,一問才知老太太把去哈爾濱的車票丟了。天冷老太太凍得發抖,二爺給了她去哈爾濱兩倍的車票錢,叫她趕快去買票。圍觀者有人問,這人是誰?有人答,是仁和興的楊惠民,大家豁然,楊家人都這麼好,因為二伯也常這樣做善事。

仁和興在樂亭也有分號,叫福記(在原德記對面),由父親楊忠(號子良)管理,那年代缺醫少藥,村裡人有個小病小災的,進城去找父親,父親就給他們求醫買藥,有求必應。

太爺老了,楊家靠勤勞和智慧也有錢了,在東北各地有農場、林場、工廠、商店、銀行等,雇員5000餘人,家裡有良田五傾多,長工20餘人。歲數小的叔叔們都去北京讀書,在東鞏固莊算是頭等戶了。太爺他老人家一生悟出了一個道理:有錢不如有個好後代。

1938年初,太爺去世,享年78歲。臨走有遺言,不發送,省下錢建學校,造福子孫後代。1938年底逢春小學建成,蓋了教室18間,辦公室2間,四周圍牆,外邊操場上有籃球、網球、鉛球、鐵餅、跳高、跳遠等場地,院內有壓板、桌球檯,院中央栽了兩棵梧桐樹,教室前邊種花,操場前邊有7棵倒栽柳,牆後有7棵大柳樹,四周栽的楊樹撮子。學校由大伯回家主管,附近村的孩子們都可以讀書了,貧困的孩子免費學習,學校還供給筆墨紙張。

太爺趣事

奶奶笑談,太爺一輩子只照過一次鏡子,是娶了兒媳後。家裡有了鏡子,他也去照,一看,啊!我還是這個模樣,扭頭走了,以後再也不照鏡子,也不允給他照像。

有一年他去海邊,想買地投資發展。因長相特別,當地漁民都嚇跑了,以為洋鬼子來了。

一年冬天,太爺和一些年紀人在寨子根(用桔杆夾的)下曬日頭。一李姓老頭說,我最遠到過下海莊,看見過大海。太爺說,我到過唐山、灤縣、昌黎,看見過燒火的車,又黑又長,在兩條鐵棍上跑,還看見過燒電的燈,怎麼吹都不滅……

1950年,我到昌黎師範讀書,校門口有一個補鞋的老頭,有一天我去釘鞋掌,他說:「聽口音你是樂亭的?」「是的。」「哪莊的?」「東鞏固莊的。」「東鞏固莊有個叫楊樂亭的。」「是我太爺。」「那是楊善人,好人哪!」「你是哪莊的?」「白莊的。」可見太爺在樂亭十里八莊小有名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uF01WwBJleJMoPMYl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