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70歲左右的肝膿腫患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她的肝臟竟然有很大的空洞,情況非常危險,但空洞產生的根本原因卻和腸道細菌有關。
原來,該患者有2年的糖尿病史,卻一直沒有規範控糖,導致細菌在高血糖的作用下形成菌栓,最終在肝臟內安家,「吃掉了」她的肝細胞。
醫生檢測出損害肝臟的細菌是肺炎克雷伯桿菌,它是一種腸桿菌,常寄生於人體皮膚、鼻咽部和腸道等處,以及自然界的水和穀物當中。
當我們身體健康,免疫力非常好的時候,就能抵抗這種細菌的危害;但如果免疫力降低,具有強毒力的菌株就可以穿過腸道屏障,破壞肝臟細胞,形成「空洞」。
這種「空洞」被稱為肝膿腫,是細菌、真菌等病原體侵入肝臟引起的化膿性感染。如果從B超、CT上看,就像肝臟中間被細菌啃噬出「空洞」,容易引起敗血症、感染性休克等。
發熱、腹痛、噁心是肝膿腫的初始症狀,之後肝、腎、肺都會出現感染中毒性休克,以致於多器官衰竭。如果膿腫破入腹腔,還會引起腹膜炎,病死率可高達10%~30%。
糖尿病患者尤其容易得肝膿腫,他們免疫力差,高血糖又會滋養細菌。在肝膿腫的患者里,80%以上的人都有糖尿病。
如果糖尿病患者持續發熱,而且沒有好轉跡象,不論高熱還是低熱,都要警惕是不是細菌性肝膿腫併發症,可以選擇進行腹部超聲檢查。
肝膿腫的疼痛多發於右季肋區和腹上區,如果用拳頭輕輕捶一下右側肋骨,會出現持續性鈍痛。
但糖尿病患者常合併有血管和神經病變,對疼痛的敏感性下降,局部症狀、體徵不典型,早期容易漏診,所以平時應該儘可能地平穩血糖。
今日小結
糖尿病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比如肝膿腫,容易讓細菌蛀空肝臟並嚴重損害健康。想要將糖尿病的危害將到最低,前提就是平穩控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