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做這些是為了孩子好?其實這是在害他呢

2019-11-13     太平洋親子網

俗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所以,當媽的愛操心,大概真的是天性使然吧!

有時甚至不得不承認,媽媽們在對待孩子,尤其是小寶寶的養育問題上,緊張在意到令人驚嘆。

當然,我們不否認每位家長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想為了寶寶能更好,但有些時候,這些所謂的「為TA好」,對寶寶來說,或許只是一種「愛的負擔」而已。

比如下面這些6件事,真的就是你操心過度了!

1、把屎把尿

到目前,這個應該算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依然許多老一輩的家長在帶孩子時容易走進這個誤區。

事實上,嬰幼兒自主排尿功能會隨神經系統、尿道括約肌等的發育自然而然逐步完善。在此之前把尿,並不能幫孩子建立自助排尿功能。而且太早把屎把尿,還可能造成脫肛、肛裂、尿頻等後果。

正確解讀:

嬰兒1歲以前不要把尿,建議直接穿紙尿褲就可以啦;

1歲半到2歲之間寶寶會逐漸形成自主排尿意識,這時候爸媽可以因勢誘導,訓練寶寶自主如廁。

2、盲目補鈣

寶寶出汗多懷疑缺鈣;枕禿懷疑缺鈣;半夜哭懷疑缺鈣;走路晚懷疑缺鈣;頭型不好看還是懷疑缺鈣……

噢,天吶!鈣也表示很委屈的,好嗎?!

出汗多最大可能是給孩子捂太多了;枕禿大部分就是因為寶寶頭在床面破擦多罷了;夜醒頻繁、哭鬧大都是腹部不適所致;頭型問題更可能是因為睡覺姿勢不對,俯臥時間過少導致……

正確解讀:

0-6個月無論是母乳、配方粉還是混合喂養的寶寶,只要奶量足夠,鈣都是充足的;只不過純母乳喂養的嬰兒需適量補充維生素D;

6個月以後,如果寶寶飲食均衡,同樣不會輕易缺鈣;

如果真的擔心缺鈣,那也應該是由醫生檢查確定,別自己胡亂瞎補!

3、再吃一點、就一口

許多爸媽總是擔心孩子吃不飽,嬰兒時期是只要寶寶一哭就喂奶;大點呢,是追著趕著各種喂奶喂飯,「寶寶乖,再吃一口,看,就一小口」的戲碼在無數家庭頻繁上演。

但是,你們想過嗎?無視寶寶真正的食量需求,每天就這麼一小口的增加,長期如此,不僅寶寶的胃容易被撐大,而且容易造成營養過剩,為以後的肥胖症埋下隱患。

研究表明

6個月左右的肥胖兒在成年後的肥胖機率為14%;7歲的肥胖兒為41%,10~13歲的肥胖兒為70%。由此可見,嬰幼兒時期營養過剩將是成人期肥胖的「潛伏殺手」,嚴重者在未成年的時候就會出現高血壓、高血脂,引起心律不齊等心臟疾病。

正確解讀:

嬰兒時期,可根據寶寶實際需求,按需喂養,但一定要分清寶寶哭是否真是餓了;

隨著寶寶年齡增長和日常食量的變化,爸媽可逐漸培養有規律的喂奶時間。

4、夜裡叫醒孩子給他喂奶

許多爸媽擔心寶寶餓,經常在夜裡把寶寶叫醒喂奶。還有家長怕孩子尿床,半夜叫醒小便。

殊不知,這樣頻繁半夜叫醒寶寶,很容易打亂寶寶的睡眠規律,大人也睡不好覺。而且養成這個習慣後,也不利於日後寶寶作息規律的建立。

正確解讀:

新生兒時期可在適當次數內叫醒寶寶,寶寶4周以後就可以自我感知和控制,餓了會自己醒來,不需要人為喚醒;

叫醒小便更是不必要,建議讓寶寶睡到自然醒,晚上使用紙尿褲入睡。

5、怕孩子著涼,捂得嚴嚴實實

嬰幼兒體溫調節能力尚未發育完全,穿得太多和蓋得太多,都會導致孩子高熱、缺氧、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循環衰竭等嚴重後果。1歲以內的嬰兒甚至還可能誘發「蒙被綜合徵」

解讀:

不要給寶寶穿得過多、蓋得過緊,給寶寶穿寬鬆柔軟的衣服;

最好讓孩子單獨睡小床,把小床放置在父母大床邊即可。

6、過度講究衛生

有些爸媽真的非常愛乾淨,甚至到了潔癖的地步了,曾看到一位寶媽,寶寶玩一會兒,就會用濕紙巾給他擦擦手。這個真心沒必要啊!

首先,對皮膚的過度清潔,除了破壞微生物的天然平衡,還有可能損傷皮膚。何況,不停打斷孩子玩耍,這對孩子本身也不好。

其次,許多濕紙巾中都含有清潔劑、殺菌劑等消毒劑成分,如果經常用濕紙巾給寶寶擦手,當寶寶吃手指的時候,就會把消毒劑吃進去,同樣影響寶寶健康。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媽媽們對寶寶奶瓶的過分清潔,對於奶瓶喂養的寶寶來說,把奶瓶幾乎消毒到無菌狀態,不僅不利於寶寶健康,反而容易引起鵝口瘡

正確講衛生的態度:

及時換尿布,不要等到成了紅屁股才開始著急;

寶寶會爬後,每天清潔地板;

奶瓶奶嘴用前燙一燙,從沒用過的,拿沸水煮 5 分鐘;

每天兩次清潔口腔,寶寶乳牙萌出後就開始幫忙刷牙;

飯前便後洗手,教會寶寶正確的洗手方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p_aZ24BMH2_cNUgybD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