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在前幾年刷屏了小朋友的眼睛,連一些老大爺都跟著一起看上癮了,裡面的小羊個個聰明溫和,讓人覺得很可愛。但是司馬遷卻在《史記》里用「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來形容項羽的軍隊,「貪如狼」世人皆知,為什麼溫順的羊會與「狠」聯繫在一起呢?是古人用錯了字嗎?
既然他是用來形容項羽的軍隊的,我們首先來看看項羽軍隊的特點吧。項羽的軍隊,在秦末天下大亂的過程當中,幾乎是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秦軍、漢軍,幾乎都在他手下吃敗仗,一生敗過一回,那沒辦法,對手是兵仙韓信,所以項羽這支軍隊可以說是一支常勝軍。
但是可能大家還知道項羽軍隊另外一個不好的特點,那就是喜歡屠城。但凡是抵抗他的城池,他都會不依不饒的強行將城池打破,然後對城池內的居民部分男女老少全部屠殺,司馬遷評價他「狠」確實一點兒都不為過,楚國的舊部在歸順漢朝之後評價項羽「「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諸所過無不殘滅」,大家可以想像項羽的軍隊到底有多狠。
那麼現在我們回頭來說羊,為什麼講「狠如羊」呢?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羊是特別溫柔的動物,怎麼能夠稱之為「狠」呢?但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說法時就感覺,羊確實有點兒狠勁兒。如果養過牛羊的人就知道,牛吃了莊稼什麼,你罵它、用小木枝打它都沒事的,它還低著頭一副低頭認罪的樣子。
但是你要是對羊這麼搞就麻煩了,羊只要發現你罵它或者打它,它後面去了山上就不回家了。所以養羊是個特別麻煩的事情,你把它放上山去,晚上得一個一個的「請回來」,它可能躲在這個角落,藏在那個山溝,你只能一個一個去找,而且還不能罵它,得和和氣氣的「請」,它吃了莊稼,也不能隨意打它,只能非常「溫柔」地把它趕走。
其實對人類羊還算是給面子了,對自己的同類,羊那才叫一個「狠」字了得!我們農村裡養的一般的群居性小動物,如果有2隻以上的雄性動物的話,長到一定大小時候都會開始一個「選王」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打架了。但是這個打架只要決出輸贏之後,輸的一方甘願臣服它們的鬥爭就會結束。
而羊則不一樣,它們的決鬥都是「生死戰」,它們打架的時候先退後,然後把羊角對準了對方,猛的就是一撞,不管對方認輸不認輸,羊都不會停止自己的撞擊,它會一台機器一樣重複地向對方撞過去,直到把對方撞到骨骼碎裂而死。這個情況是不是跟項羽對所有抵抗自己的城池,無論最後是否投降都要斬盡殺絕的過程特別像?
同時,羊還有著「二愣子」一般的性格,它不僅僅會對自己的同類發起攻擊,還會對其它任何它看不慣的東西亮出它的羊角,然後來一個野蠻衝撞。比如一隻驢子和一隻羊在一起吃東西,羊看著驢子的食盆不爽,一下子就把驢子的食盆給撞翻了。更過分的是,有的羊看到拖拉機都要上去撞,直到把自己撞暈為止。對於羊來說,它從來不考慮後路,不服就是干,跟項羽破釜沉舟一個脾氣。
而且羊這個東西,吃東西都講究「斬盡殺絕」,牛、馬吃草都只吃鮮嫩的部分,但是羊吃草就不一樣了,它連草根都拔出來吃掉,所以南方如果那座山山養了一大群山羊的話,很可能一段時間之後山就變成了「禿子」,對於羊來說,幹啥事都要一口氣干到底,跟項羽的氣質特別像。
所以司馬遷才會用「狠如羊」來形容項羽的部隊,因為羊跟項羽一樣,幹什麼事都是「生死戰」,而且不顧後路,隨便什麼事情都是「破釜沉舟」不要命式打法。這是不是讓你對羊的認識大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