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家胡同成就了史家小學,史家胡同的傳奇能否再現雄安?

2019-07-29   京南樓市情報站

北京史家胡同小學雄安分校今天下半年將動工開建。

北京史家胡同小學以三十萬一平米的學區房,讓人仰止。但讓史家胡同小學成為頂尖學校的,不是小學本身,而是史家胡同,這裡有特定的思想潮流,特定的人文環境,以及特定的歷史背景。




從清朝到新中國成立史家胡同曾有80多個四合院,這在當時就是貴族區,有人曾經說這裡吞吐了半個中國。用現在的描述「頂級豪宅區」並表達不了這裡的內涵。因為不是有錢就能實現的。這在崇尚人文傳承、背景縱深的北京,是何等的神秘與榮耀。

出生於史家胡同的現代知名女作家洪晃,其高調的真性情作風,更是讓神性的史家胡同得到了更多的曝光。歷史的風雲際會,猶在眼前。

這條700多米的胡同,700多年來,成就了諸多名人名事。竟然有幾十位歷史名角兒,在這個舞台上放過光芒,有的曾經影響著歷史進程。

01 名人

章士釗、洪晃



本文以洪晃打頭,看中的是她背後的深厚背景,以及她本身強大的晃眼程度。

洪晃曾經以新鮮熱辣的觀點,如「忠貞不渝並不比睡5個男人更高尚」,等等,被人們冠以「名門痞女」的大名。她的直率、大膽的言談,是以深厚的背影作為鋪墊的,否則,會被人們認為是神經病,而不是深刻的生活體悟者。

章士釗,歷史上赫赫有名。曾做過杜月笙的高級顧問,也曾任段祺瑞政府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與魯迅的官司讓他丟了官職。魯迅的《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和《紀念劉和珍君》兩篇檄文,把他稱為落水狗。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文章編入高中課本,影響深遠。現代國人對於章士釗的記憶,基本源自魯迅的文章。

1960年周恩來將史家胡同51號分給章士釗居住。此院原是清末外交大臣洪鈞的宅子。

其實,章士釗與毛澤東是多年好友。章士釗的女兒章含之,也就是洪晃的母親,後來曾經做過毛澤東的英文教師。

章含之是老上海的標準經典女人,又是新中國出色的外交家,其第二任丈夫,也就是洪晃的繼父喬冠華,曾任新中國的外交部部長,那時的喬冠華,真是。

不管怎麼說,洪晃貌似離經叛道的言論,應該有傳統正道的文化做底子。史家胡同造就人,史家胡同也改變人。

俞啟威

史家胡同8號,是其故居,曾任天津市長、天津市委書記。其夫人范瑾,是范文瀾的妹妹,曾任北京市副市長。另一重要經歷是曾經與李雲鶴同居,後者後來改名江青。

俞啟威的姑奶奶俞明詩,嫁給湖南巡撫之子陳三立,生子陳寅恪,一代國學大師,著名的觀點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俞啟威的叔祖父俞明頤,娶曾國藩孫女曾廣珊為妻。其子俞大維曾任中華民國交通部長。其女是教育家付斯年的夫人。俞大維的兒子俞揚與與蔣經國的女兒蔣孝章結婚。

俞啟威的父親俞大純,曾任北洋政府工藝局長、隴海鐵路局局長。俞啟威的次子是俞正聲,原上海市委書記、國家政協主席。

傅作義

時任綏遠省政府主席的傅作義將軍,於1946年住進史家胡同23號。傅作義將軍深明大義,讓北平和平解放,完整保住了北京這座古城。傅作義在新中國後曾任水利部長。1958年,傅作義一家搬離,搬進來的是到京赴任的林業部長劉文輝。

榮毅仁

史家胡同47號,是已故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先生故居。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榮毅仁搬進此院,並度過了其人生的最後歲月。

王炳南

史家胡同33號,曾是商業部副部長王炳南故居,現為全國婦聯老年之家,較好地保留了當年完整的四合院建築型制。

李維漢

中共元老李維漢的故居,在史家胡同55號,其子李鐵映,現在是外交部機關宿舍。

史可法等

史家胡同53號,最早住過抗清名將史可法,後成為大太監李蓮英的居所。民國時期,先後住過張治中、范漢傑等高官。解放後被全國婦聯接收,帥孟奇、鄧穎超、康克清等都曾在此辦公。

新中國成立後,華國鋒、徐向前、李井泉、于光遠等曾居住在這條胡同里。臧克家、艾青、草明、楊朔等詩人、作家曾在這裡居住和創作。

02 名事

史家胡同曾是北京人藝的搖籃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初建時的院部辦公地點設在胡同56號(今20號院),曹禺、李伯釗、焦菊隱、歐陽山尊等,都曾在這個大院裡辦公。老舍先生創作的《龍鬚溝》劇本的二度創造藝術工程正是從56號大院裡啟動的。

53號院的好園賓館曾是全國婦聯辦公地,留下了帥孟奇、鄧穎超、康克清等人的身影。

大公報

1953年夏天,香港《大公報》購買了胡同24號兩所院落,社長王芸生和報社全體員工都搬到這裡。

清華學堂前身

1909年,清政府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在史家胡同設立了游美學務處,專門選派學生留學美國。從「游美學務處」又派生出遊美肄業館,而這個肄業館正是清華學堂的前身。

博物館

胡同里有個博物館,由英國王儲慈善基金會及各界熱心出資建成。博物館介紹了胡同的演變、曾住在此的元清王孫貴族、高官要人、著名畫家、作家演員、各界名流賢達。英國王子威廉到中國訪問時,也曾到博物館參觀。

史家胡同小學


史家胡同59號院原是史可法祠堂舊址,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學」,現在則是北京最著名的小學。史家胡同小學原址在清朝時,是清政府選拔赴美留學生的考場,竺可楨、胡適、趙元任等都是從這兒中榜,他們歸國後,大多成了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某種意義上,史家胡同是這場教育革命與文化革新的起點。

史家胡同小學雄安分校

雄安新區設立後,雄安成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載地。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之一校——史家胡同小學雄安分校,今年即將動工開建。

史家胡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就了史家胡同小學。那麼,史家胡同小學雄安分校,能不有給我們帶來另一段傳奇呢?

史家胡同小學雄安分校位於雄安的啟動區,這裡集中承載北京非首都功能,「三校一院」也集中布局在這裡。啟動區雖然是新建的城市,但布局的產業均高端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總部、金融谷以及事業單位。雄安又是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樣板,體制機制先行示範區,全球創新高地。史家胡同小學沒準會成就新時代的教育革命和文化革新。

史家胡同小學雄安分校,真有創造傳奇的基礎。多少年以後,這裡沒準會走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英雄人物,沒準會走出諸多偉大的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