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聰明的人,都在主動吃虧

2019-06-10     大朴國學

我們現在的人,說實話,一個比一個聰明,一個比一個精於算計,生怕自己吃虧。

有句老話叫吃虧是福,很多人拿這個詞其實是用來自我安慰的,也就是吃虧以後的無可奈何,用這個詞來尋求一些心理的安慰。

但是,真正的聰明人,卻是在主動的「吃虧」。

一代大商孟雒川曾經在他的連鎖商號「瑞蚨祥」使用一種「良心尺」,這種尺子比普通尺子略長一點,大概會給予顧客多10%的長度,也就是買一尺布,實際給到的大概是一尺多一寸。

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典型的不會做生意的表現,缺斤短兩才是提高利潤率的終極法寶。那為什麼這麼傻的瑞蚨祥還能做成世界連鎖企業的鼻祖呢?

是我們現在人心不古了,還是古代民風就那麼淳樸?

其實都未必然,人性的趨利避害,追名逐利的慾望從來沒有變過

那主動吃虧是如何起作用的呢?還是以瑞蚨祥為例吧:

這種多給顧客一寸的行為,讓顧客從心底里會認同瑞蚨祥的「至誠至上,貨真價實,言無二價,童叟無欺」店訓,其實也就是瑞蚨祥的品牌文化主張,占領了用戶的心智:瑞蚨祥就是比別的店鋪講誠信,是大品牌,更值得信賴。形成了這種品牌認知的結果就是,顧客覺得瑞蚨祥的價格高是理所當然的。

我上大學的時候,做過一家品牌文化用紙企業的西北區的代理商,當時之所以做這個品牌,一個是和這家企業有一些親戚關係,另外就是他的文化用紙品牌雖然沒有什麼知名度,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優勢,或者是說一種非常直觀的價值體驗

在列印紙、複印紙行業,減少克重是最常見的偷工減料來提升利潤率的重要方式,很多人也都習慣了,比如標稱70g的複印紙,按照國標,是68-72g都算達標,一般企業都會低於68g,稍微好一點的,基本就是控制在68g。但是,這家企業都會按照最低執行國標的上限,也就是最低做到72g,正常情況下會更多1-2g。表現看這一點對企業的短期利潤率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造紙企業的利潤率本來就不高,而這一項對企業的利潤率影響則超過了5%。我想,絕大多數企業都會選擇執行國標下限。

但是很多人沒有計算開發客戶和保有老客戶節省的成本,做過市場的朋友都知道,開發一個新客戶的成本遠高於維護一個老客戶。

這幾克的差別導致的手感還是非常直觀的,如果你拿一個不達標的產品和一個超過國標上限的產品去對比的時候,就會發現,你對於不達標的產品怎麼也建立不起信任出來。

普通文化用紙企業一個是減少克重,第二個就是減少張數,比如一箱標稱3000張的複印紙,少幾百張,你根本看不出來,但是,你如果把少了幾百張和達到標稱的產品放在一起對比的時候,就會發現差別到底有多大。



其他行業,我想也基本都會存在著這樣的差別。

如果綜合計算下來,這家企業的價格比競爭對手的產品價格高5%,很多人還會覺得很便宜,而且這樣的客戶基本都會成為長期客戶,開發新客戶的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用戶的口碑本身就是免費的廣告。

這就是在現代企業經營過程中,主動吃虧,反而更划算,或者更聰明的邏輯。

我們前邊的文章:一把尺子一桿秤,權衡人生的利弊得失,詳細的講了良心尺還有商聖范蠡是如何發明並定義桿秤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兩千五百年前,陶朱公為了交易公平公正,利用槓桿原理,親手製作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桿可以準確測定物體重量的桿秤。這比古羅馬秤的發明,還早了二百多年。

有了它,可以統一市場核算單位,體現公平交易的原則,從而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

陶朱公在確保桿秤計量功能的同時,還賦予桿秤深厚的道德內涵。

陶朱公發明的桿秤是十六位進位,十六錢等於一兩,十六兩等於一斤。

陶朱公范蠡發明的桿秤,秤錘叫做「權」,秤桿叫做「衡」,我們常說的「權衡」一詞,便是由此而來。 這就是秤簡單原理背後的象徵意義。

秤裡面,最裡面的三顆星叫定盤星,三顆星代表福祿壽,秤上十六顆準星,從裡面往外數第七顆,表示北斗七星,咱現在天上的北斗七星中,中間的一顆叫權星,這就告誡人們在使用秤時要講天地良心,公平公正,不要缺斤少兩,缺斤少兩會折福折壽。

這頂上有三星,吉星,給人家多一兩你就是吉星,多二兩你子孫就多,多三兩你就能增壽。這就說明我們做生意必須得講良心,多給人家,不能少給人家。

陶朱公發明的桿秤除了體現交易公平,還警示商人,經商必須講道德,不能賺黑心錢。直至今天,中國人在進行「做事要有原則性」「做人要有良心」之類的告誡時,常常說的一句話是:「別忘了,心中要有一桿秤!」

這買進賣出之間,不僅稱量著貨物的重量,還權衡著人生的利弊得失。

其實將道德的要求和教化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待人接物、規矩禮儀無不體現著道德的追求。

商人這個群體時時要面臨利益還是道德的考驗,是以利為先還是利緣義取,這也體現著商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為什麼中國人有三個特殊的行業,分別是儒將、儒醫和儒商

為什麼單單只有中國人對將、醫、商有著儒的限定和要求?

這裡有中國人對商人的職業要求,也有著優秀商人的自我期許和精神追求。



我們到這裡還都是講的商業的例子,我們再來看一個《論語》里的故事: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這一段文字很短,但是背景卻比較複雜。就是齊國發生了內部的更迭,也就是姜氏齊國,被田氏取代。

齊國的陳恆,也就是陳成子,成子是他死後的諡號。陳恆發動政變,殺死了齊簡公。這時候孔老夫子退休在家,憂心忡忡,上奏魯哀公,建議魯國討伐齊國。

孔老夫子的算法比較簡單,他認為,如果這時候魯國討伐齊國,勝算會很大,因為陳恆弒君行為,齊國至少有一半的人不支持陳恆,而以魯國的力量加上齊國一半的力量,就足以打敗陳恆。

但是老夫子算的還是太簡單了,當時魯國的國政是被孟孫、叔孫、季孫三家把持著,魯哀公讓孔老夫子去找三家商量,一個是自己純屬無奈,第二也是一種變相的拒絕,因為這三家的想法其實都和陳恆的想法差不多,而且陳恆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弒君行為的榜樣,他們是絕對不會去討伐齊國的。

陳恆之所以諡號吃成子,諡法上說:安民立政曰成,這些就是對他一生政績的肯定。古代陳和田讀音接近,所以陳恆也被稱為田恆(不是田橫),孫武,也就是孫子,其實也和他們是一個大家族,到了田恆的曾孫的時候,田氏終於取代了姜氏。而奠定這個基礎的就是田恆。

田恆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收買民心。老百姓缺糧的時候,他就借給他們糧食,借出去的時候用大斗,還糧食的時候用小斗。這讓齊國的老百姓對他感激涕零,編了很多歌謠來讚美他,恨不得讓他來統治齊國。

可以說田恆深得管仲真傳,我們前邊的文章也講過管子是如何結交諸侯的,其實也就是」大去小來「,也是一種主動吃虧的行為。

很多人會說,這就是一種陰謀,我們可以把這些理解成陰謀,而且這些陰謀古今中外屢屢奏效,我們很多人鄙視陰謀,但是卻連陰謀的原理也沒有明白,而且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連這些」陰謀者「也不如,因為我們根本捨不得給別人利益。

《管子》中有一句:得人之道,莫如利之。我經常說,趨利避害就是人性中基本恆久不變的東西。而且基本沒有人能夠逃脫這種人性的牢籠。

西點軍校在講領導力的時候有一句名言:心裡永遠裝著別人的利益,並有能力讓對方知道這一點。



這當然不是說那點小恩小惠去收買了人心,然後索取無度。但是這個讓對方知道,也是必須的。如果你是一直在默默的多給對方利益,而對方覺得理所當然,或者認為這都是天經地義的,那就不對了。

總結一下:

從我們個人來講,如果想更好的和人合作,主動吃虧,並讓對方很清楚這一點,是一種聰明的行為。從企業的角度而言,主動吃虧,而這是可體驗、感知的的價值,是建立品牌價值,占領用戶心智的有效方式,這樣你會節省大量的成本,其實也都是長期的盈利;對於管理而言,道理也是一樣的。

做個真正聰明的人,學會主動的」吃虧「,你的發展會更順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g2sX2wBUcHTFCnf5J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