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痛批耽改,粉絲先別急著激動

2021-04-10     新劇觀察

原標題:官媒痛批耽改,粉絲先別急著激動

作者 / BJT

「這篇文章仿佛有那個大病!」

在《耽美作品改編盛行帶偏大眾審美》一文的熱門微博短評下,有憤慨的網友如是留言,表達對文章觀點的輕蔑。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並不重要,引人關注的是,該文刊登在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的機關報《光明日報》上,特殊的官媒屬性,讓文章輸出的觀點帶上了官方立場的味道。

有網友點評道:「看來國家隊要出場整頓了。。」「《XXX》營銷太過,吃了紅利,後面的101可咋辦?」

先別急著操心後面幾部耽改劇的命運,風聲鶴唳過頭,倒顯得有些心虛。再者,《光明日報》也不是第一次「敲打」國產影視劇創作了,去年針對甜寵劇太「齁」的評論言猶在耳,後來這類題材有格外受到總局「關照」嗎?

措辭上,這篇文章格外讓「腐圈」憤怒的點在於:將耽美定性為畸形審美取向。

「文藝創作就不能百花齊放嗎?」「耽美就不能被尊重嗎?」「『男性凝視』搞得光明正大,『女性凝視』就要趕盡殺絕?」

面對官媒如此之嚴厲的措辭,「腐圈」的激動,情有可原。但是,激動歸激動,必須承認,文章所指出的部分問題,在當下耽美影視作品改編中是客觀存在的。

決戰營銷之巔跟百花齊放不是一回事

文藝創作理當百花齊放,這個觀點學過初中歷史八年級(下)的同學都明白。但這個通用觀點,並不能用來給耽改影視作品肆無忌憚的營銷行為打掩護。

「除了耽改劇數量井噴,很多本不屬於耽改題材的影視劇也非往耽改上貼,要麼人物設置主打雙男主,要麼在鋪陳劇情時刻意渲染男性角色之間的曖昧氣氛。有的綜藝節目利用劇本設定、後期剪輯、話題營銷等方式,對男性嘉賓強行配對炒作,博取眼球。這股為誘導觀眾想入非非而不惜『打擦邊球』的惡俗風氣還從影視創作延續到了宣傳營銷領域,一些媒體採訪、雜誌拍攝、短視頻製作也加入了蹭耽美文化熱度的隊伍。它們以各種敏感話題撩撥著大眾的神經,樂此不疲地引導粉絲對耽改作品甚至出演耽改劇的演員關係過度解讀。」(節選自《耽美作品改編盛行帶偏大眾審美》原文)

《光明日報》文章中指出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耽改101」,拼的如果是作品質量,那應當允許這種百花齊放。但眼下的耽美影視作品改編,走的是決戰營銷之巔的路子。這種創作行為,還不至於上升到百花齊放的境界。

曾幾何時,「雙男主劇」的理解僅限於字面意思;如今,提起「雙男主」,業內、觀眾、粉絲都達成了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哦,就是那種劇,兩個俊美男子的社會主義兄弟情。

這種詞義的「進化」,擠壓了真正「雙男主劇」的創作空間,讓英雄惜英雄的男兒豪氣,變成了扭扭捏捏、擠眉弄眼的「賣腐」大會。

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為了吸引耽美受眾氪金,「殺」紅了眼的營銷,拉踩同行,誤導大眾。這對真正的品質好劇不公平。嚴重一些,會形成以次充好、「劣幣驅逐良幣」的不健康競爭氛圍。

在新近收官的某部耽改劇營銷話術中,出現了「2021第一耽改出圈爆款」「力壓《XX》成為站內TOP 1」「力壓同期熱劇,微博熱度一騎絕塵」「海外反響熱烈,助力我國文化輸出」「雙男主走紅:瘋狂吸粉,熱度超同期劇集CP」等形容詞。

從拉踩同行到給自己戴上文化輸出的高帽,這種營銷,有些過猶不及的意味。

從豆瓣水軍刷高分、微博一集一熱搜轟炸,營造口碑、流量雙豐收假象;到雙男主CP線下營業發糖、誘惑CP粉氪金,當下的耽改劇營銷,已經形成精準狙擊的一條龍服務。狂歡假象下,粉絲只關心:我的CP今天發糖了嗎?製作方只關心:今天上了幾個熱搜?演員只關心:今天接到新商務了嗎?作品質量幾何,無人在意。

這不是百花齊放的本意。百花齊放,是允許耽改題材的存在,但這種存在,是鼓勵正向、積極、有縱深探討的耽改影視創作,不是決戰營銷之巔,將發糖當做唯一出圈途徑的「氪金101」。

「歸根結底,對耽美IP的過度熱忱,反映了影視業原創力不足、過度依賴IP的老問題。這應該引起廣大從業者的反思——與其鑽研宣傳營銷的歪門邪道,試圖靠題材的噱頭彎道超車,不如腳踏實地投入創作,夯實思想藝術基礎。」(節選自《耽美作品改編盛行帶偏大眾審美》原文)

這段話,值得業內同行反覆咀嚼。

尊重性取向跟「賣腐」不是一回事

眼下的「耽改101」,打著尊重性取向之名,行不尊重性取向之實。

在三觀上,很多「腐女」是割裂、雙標的。

一方面,她們堅稱結婚生子不是美好愛情的唯一表現形式,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更純潔;另一方面,她們在各種同人小黃文中,將兩位男主人公翻雲覆雨、靈肉合一,甚至跨越生殖阻礙結婚生子視作終極大團圓。

在「腐圈」有口皆碑的輕博客平台LOFTER上,某新近完結的耽改劇愛好者們,輸出了大量雙男主生子同人文,尺度之大,令人咂舌。該劇的豆瓣專組中,有粉絲留言稱:「生子是女性擁有的創造生靈的神權,男性被賦予這種神權怎麼是被弱化,那是天賜神權!」

即將與觀眾見面的某仙俠耽改劇,原著小說連載期間,也曾因黃暴、大尺度的雙男主性交場面而出圈。

這種反生理常識的獵奇審美,與是否尊重性取向無關。真實目的,是為滿足個人觀賞私慾。深一層面想,正如《光明日報》文章所言:「雖然耽改劇往往『去耽美化』」,將原著中兩個男主角的愛情關係設置成兄弟知己,但其背後的原著乃至腐女文化里卻潛藏著大量色情暴力內容,包括偏執不健康的性別觀念,以及缺乏科學性甚至錯誤的生理知識。這些內容若不加以約束,將對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的價值判斷、自我形塑造成嚴重誤導。」

於創作者而言,尊重性取向,是用理性的創作立場,客觀展現這一人群的生存現狀,輸出健康的價值觀;於觀眾而言,尊重性取向,是不戴有色眼鏡看待LGBT群體,不將他們的性取向當做滿足個人獵奇審美心理的工具。

眼下的「耽改101」,創作者在抄流量的捷徑,觀眾在滿足自己的私慾,尊重性取向是個幌子。包售後的CP營業,一味迎合「腐女」嗑糖的心理需求,兩個直男面不紅心不跳地偽裝「基友」,強行「賣腐」。這是把同性戀當「氪金」工具人,唯一目的是攫取流量,何談對多元性取向的尊重?某種程度上,這種是對同性戀群體的一種不友好消費,稱得上冒犯。

《光明日報》的觀點不代表真理,但文章最後的呼籲說得很對:相關監管部門乃至整個社會應當重視起來,理性看待腐女文化,對病態營銷的行為進行監督管理,引導耽改作品以更加正面積極的姿態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ePDvHgBDlXMa8eqBa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