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來米編譯】法國政府因為口罩儲備不足受到各方批評,目前一方面加緊向中國訂購,另一方面仍繼續宣稱「普通人戴口罩是否有助於防病毒傳染尚無定論」。在法國國立醫學科學院(Académie Nationale de Médecine)提出所有人都應戴口罩後,很多城鎮自發行動起來,下令居民出門必須戴口罩;更有不少市鎮長開始組織志願者生產口罩發給居民,他們考慮得非常周到:不光是現階段居民出門需要保護,將來居家隔離結束後並不是病毒傳播就戛然而止了,居民屆時還需防護。
政府繼續「口罩無用論」
4月9日,法國政府發言人迪亞耶(Sibeth Ndiaye)表示,如果科學上對戴口罩的預防病毒效用有共識,政府就會採取措施讓所有法國居民都戴口罩,但目前學術界和醫療界對此並沒有統一的見解,比如世衛組織並沒有要求所有人都戴口罩。「不屈的法蘭西」黨議員胡番(François Ruffin)回應說說,政府是把「口罩無用論變成了自己的理論」。他還說,隔離很重要,但應該像中國、韓國一樣多做檢測,但政府沒有能力做檢測,在加強檢測方面浪費了一個月的時間,「政府沒有動員起來找到辦法實施測試,就說不需要測試,就像涉及到口罩問題時一樣」。
內政部長卡斯塔內對各地市鎮長要求民眾戴口罩的做法非常不滿,9日在國民議會說,已經要求各地省長通知這些市鎮長撤回對居民發出的「口罩令」。
卡斯塔內的論證是「這(他的要求)符合居家隔離措施的要求,因為(全民戴口罩)等於暗示民眾可以出門。此外這裡也涉及地區間的平等問題,有的城鎮又能里給居民提供口罩,有的地區沒有這個能力。」他也再次提到戴口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沒有醫學上的證明」。
專業口罩給醫護 「土口罩」給民眾
從韋尼雪(Vénissieux)到藍色海岸,法國多地的市長都積極動員起來生產能洗滌、能重新使用的口罩,以便讓民眾都能戴上口罩。
格勒諾布爾北部Bièvre Isère地區的市鎮當局試圖動員起一切力量,包括縫紉俱樂部、老年俱樂部,希望讓當地人都戴上口罩。市府訂購了4500米長的棉布、2200米的絨布、聚酯,以及3300米的橡皮筋。這個地區總共有50個市鎮,地區主席諾德爾(Yannick Neuder)說,「如果每個鎮出10個人每天做10個口罩,那麼我們每天就能生產5000個口罩」。
諾德爾自己就是醫生,他說:「外科手術口罩和FFP2(N95)口罩要留給醫護人員,讓居民們使用棉布或其他織物做的口罩。」
韋尼雪是里昂附近一個只有65000居民的市鎮,共產黨籍的市長皮卡爾(Michèle Picard)非常高興:在他提出建立「一個民眾製作口罩網絡」的想法後,不到24個小時的時間內,就已經有將近100人響應。這些人很快就可以到市政府去領材料:1米長的織物、一些橡皮筋、一卷線、一本法國標準協會(Afnor)出的參考書。用這些材料,每個志願者可以做出22個口罩。在拿回到市府前,志願者要把做好的口罩放在60攝氏度的水裡洗滌,熨好後放在塑料袋保存。
72歲的瑪麗絲(Maryse Scandolara)從沒離開過她的縫紉機,「我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我剛做了一個樣品,用了15分鐘,以後會越做越快。」瑪麗絲非常高興,覺得自己又有用了。
當地製作的口罩首先發給市鎮工作人員和幫助貧困者的協會的志願者,這些人在居家隔離期間被積極動員起來了。
「土口罩」也要達標
共和黨籍的坎城市長李納爾(David Lisnard)雄心勃勃,計劃到下周中能給75000名居民一人發一個口罩。
坎城十字大道一帶動員起來的,主要是縫紉方面的專業人士。比如50多歲的阿麗娜( Aline Buffet),她是服裝設計師,從1994年起負責給坎城電影節改服裝。現在她的工作室里堆滿了裝著製作口罩用的材料,有些材料是好心人捐獻的。阿麗娜說做口罩並不難,要把三層材料疊起來,每層都要折三折;第一層是棉布,第二層是黏膠纖維,第三層是又是棉布。「棉布必須是每平米150克的棉布,黏膠纖維要每平米130克」,這樣才符合標準。
坎城市府計算了一下成本,大概每個口罩1.95歐元;買材料和包裝(一個塑料袋和一個說明)大概花一歐元多一點,剩下的錢是給志願者的酬金。
尼斯市則準備開啟一個口罩廠,準備本周五開始生產,預計到4月17日33個志願者崗位能滿員,屆時每周能生產1萬個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