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孫儷的「育兒觀」刷爆熱搜。
她說: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沒錯,不顧慮孩子情緒,就講道理也是一種「家暴」。
演員小陶虹在某節目中,就說起過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一次臨出門了,孩子打翻了牛奶,她當時很本能的去跟女兒大吼:「你怎麼回事啊!」女兒當時嚇得一哆嗦,沒有哭,特別驚懼的看著她。
她看著女兒,很快意識到自己錯了,於是開始反思自我。
之後沒幾天,女兒再一次不小心打翻了牛奶。這一次她沒有大吼,而是過去抱住女兒,低聲安撫:「害怕了吧,沒事兒沒事兒」。
這次,有了安全感的女兒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同樣都是打翻了牛奶,但是很明顯,第二次的處理效果比第一次更好,更值得提倡。
孩子是敏銳且敏感的,我們要懂得尊重他們。
就像繪本《媽媽發火了》描述的一樣,當孩子調皮是,大吼大叫的媽媽從嘴裡噴出長長的黑色的火焰,像龍捲風一樣將孩子捲入無邊的黑暗,孩子想哭,卻哭不出來。
在媽媽面前,孩子突然消失了。媽媽不知道,孩子其實是被她憤怒的黑色火焰吞噬了。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畫面:
帶孩子去遊樂場玩,直到天黑了他都不願意回家。你說回家,他非要再玩一次。
你勸說他:時間到了,我們再不回家就黑了。甚至對他又吼又喊,但他依然不肯走,還哇哇大哭,一點轍都沒有。
每次和娃講道理,都會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
我一朋友遇見這事做法超贊,簡直是教科書式的示範。她沒有阻止孩子,也不勸說,更不會吼孩子,而是對娃說:
「你可以玩,但我們就沒錢打車回家了,要走回去,你同意嗎?」
孩子歡快的答應了,玩的也很歡樂。最後回家時,兒子說,「媽媽,我們打車回家吧」。媽媽說,「我們沒有錢了,只能走回家」。
孩子雖然無奈,但也只能乖乖地和媽媽走回家。路很遠,天也越來越黑,孩子又害怕又累,就這樣,他戰戰兢兢的和媽媽走回了家。從那以後,孩子遇到這樣的事,便再也沒糾纏過,更不會隨便鬧情緒。
正如盧梭所說: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對孩子講道理是下下策,有時候讓孩子親身體會才是教育的良方。
有人不解:為什麼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都變成了無效溝通呢?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腦科學研究表明:孩子3歲前,給他講道理根本沒有用。我們都知道,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負責邏輯思維,講究秩序和規則;右腦負責形象思維;用來接收和解讀情感信息。孩子3歲之前,左腦發育還不完善,邏輯和理性比較弱。更容易被自己的感受所控制。簡單來說就是,就是孩子太小,理解不了道理。
舉個例子來說:
當成年人看到桌子亂了,大腦會根據之前的記憶進行思考,經過對比,他會發現桌子亂了,需要打掃。但對孩子來說,他看到桌子亂了,是不會覺得亂的,因為他的思維能力還沒有發育好。對他來說,桌子亂只是眼前的場景而已。就算你對他說,「要打掃衛生」之類的道理,他也聽不懂、聽不進去,因為他只關注他眼前的場景。
所以,當我們再看到熊孩子乾的各種無腦蠢事,也不用感到奇怪了。
仔細想一想,成年人和兩三歲的孩子講道理、談條件,根本就是開玩笑。
就像博士生對沒上過學的人談微積分,簡直對牛彈琴啊。
或許,父母和孩童思想碰撞的那一刻,才是親子之間最大的隔閡吧。
有一句話說的好:「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在不了解孩子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錯誤的管教方式,能毀掉他的一生。
編輯:宋小祁
來源:綜合自小樓談心理、童畫少兒美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QNOWmwBUcHTFCnfF0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