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縣千碗,縉·享美味
麻糍
對於很多縉雲人來說
不僅僅是一種食物
更是被保存在長久歲月中的一份生活印記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
在縉雲縣新碧街道應劉村
手工麻糍就成了家家必學的祖傳手藝
這兒的麻糍,是出了名的
其中最被食客們「惦記」的
當屬「應姐麻糍」
應
姐
麻
糍
早有耳聞
「應姐麻糍」聞名於「市」
從應劉村的小作坊
到河陽八士門街的小商鋪
從70年代肩挑麻糍桶沿街的叫賣聲
到如今依靠微信營銷日均售出1000多個
應姐麻糍始終堅持著最傳統的純手工打制
成為三代人舌尖上眷戀的故鄉
而且她家的麻糍是按單訂做
現做現發,供不應求是常態
如此高人氣的背後
寄託著應家人對每位食客的用心付出
從糯米糰子的製作到麻糍的包裹
每一步都遵循著最初的傳統
每一口都能嘗到糯米直接搗打的軟糯香甜
優質原料
精選優質糯米,上等芝麻、蛋黃、紅糖、艾草、火龍果、紫薯、米粉等純天然無添加食材,從「源頭」細心呵護食客們的味蕾~
傳統手藝
應姐麻糍味道獨樹一幟的奧秘,就在於把浸泡7-8小時的優質糯米炊熟後,全憑手工「舂」至少40分鐘。可千萬別小看這看似簡單的捶打過程,這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如果沒有長年累月的堅持與實踐,掌握不了精髓,技藝更談不上精純。
一人翻動糯團,一人揮動石杵用力搗打,其間的力道、配合都大有講究。嚴絲合縫,快進快出,而且必須趁熱把它們搗打粘粘稠,這樣「舂」出來的麻糍,那叫一個細、糯、勻!
待到糯米「舂」到無顆粒之後,迅速被一個個均勻摘出,負責入餡的、包餡的、裝盒的,一家人分工明確,手速快的鏡頭都跟不上~
網紅口味當道
經典口味必須配備,新品也一定要有。應姐麻糍在傳統口味上不斷推陳出新,緊緊抓住那些被時間養刁的胃。艾青麻糍、烏葉麻糍、抹茶麻糍、火龍果麻糍、紫薯麻糍等,新奇的口感和爆表的「顏值」,妥妥的「麻糍中的網紅」!
拿艾青麻糍來說,原材料是清明前土生土長的新鮮艾草,加之糯米按比例混合,開始時候白、青兩色界限分明,隨著搗和,一分分地相互滲透,直到全黏結變得青幽幽。迫不及待咬上一口,糯米的韌勁、蛋黃的綿密、艾草的清香默契交織,可謂藏著最春天的滋味~
內餡也是驚喜不斷。炒制後的芝麻混合紅糖,香甜怡人,不分老少,俘獲了眾多吃貨的心~
而蛋黃以其特有的香醇更是刷足了存在感,加之包裹的彈牙軟糯,令人食之不忘。
食客遍布八方
美味的食物總能引起共鳴。應姐麻糍的食客已遍布麗水、永康等周邊縣市,吃過的都給出一致好評,還有不少人瘋狂復購足以說明一切~如今光是送貨都得全家「出動」,三輪車、電瓶車、摩托車負責縉雲縣內配送,小車則負責麗水、永康等地配送,保准讓大伙兒吃上最新鮮、最地道的手工麻糍。
微信銷售打響品牌
「賣麻糍欸,賣麻糍欸~」,熟悉而又讓人安心的縉雲話在耳畔響起,一群孩子「自覺」地圍著麻糍桶的場景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慶幸的是,這種老時光里的手工味道在網際網路時代依然被保留了下來。
2個微信號,1萬+好友,不定期地發布美食訊息,儘管如此,訂購的人還是多到「停不下來」,成了近幾年火爆朋友圈的網紅麻糍~
屬於你的應姐麻糍已上線
添加老闆微信,追蹤每日麻糍口味
無論是外表顏值
還是內在口感
都不辜負每一份精緻
一口就能感受濃濃的縉雲風味
這其中奧秘
味蕾自會告訴你
來源:文/長鼻子大象;圖/應姐麻糍
監製:鄭榮
編輯:長鼻子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