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李秋萍的父親深入大興安嶺。在一片天寒地凍的茫茫雪原里,搭建起了自己的藝術王國。在這裡,他以紋路優美的白樺樹皮做底,描摹作畫,曾為華羅庚創作出「史湘雲醉臥芍藥林」人物圖。二十年後,李秋萍正式接過畫筆,把這門化朽木為神奇的技藝帶到世界舞台。四十多年時間,這位非遺傳承人畫過浮雕山水無數。一幅富貴牡丹,一幅西施浣紗,她用殘破的樹皮,雕刻立體山水畫,打造白樺樹的春天。
普通樹皮的華麗轉身她的指間
遇見李秋萍時,她正在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武侯濃園大洋洲主題分會場上。她有著天生的藝術家氣質。身穿傳統服飾洋溢著濃烈的中國風,指縫握筆處還沾染了作畫殘留的一片墨跡。墨香與白樺樹皮特有的香味仿佛也浸入到了她的骨子裡。
桌子下置放了一整盒白樺樹皮,李秋萍小心翼翼拿出幾片放在手心。一層白色薄樹皮翻了邊,表層黑色的硬殼樹皮已經脫落,這些看似毫無作用的樹皮經李秋萍雙手改造之後,就是一副立體山水樹皮畫。
其實多數人都不曾聽說過樹皮畫這門古老的手藝。遙遠的原始社會裡,樹皮就是先祖們最初的衣裳。時光流轉,當人的意識開始出現用樹皮製作工藝品的概念時,樹皮畫終於緩慢地登上了歷史舞台。
一塊塊零碎的白樺樹皮被固定在白色木板之上。作畫人順著樹皮的模樣,配以各色顏料,於底板之上勾勒出一副山水田園景致。
在李秋萍的畫作里,這樣的作品數不勝數。桌上的木板有剛釘上去的黑色樹皮,銹跡斑斑的十字釘緊緊咬合著樹皮與木板。作畫的過程中,十字釘將會被掩蓋在顏料之下,與樹皮完美融為一體。細緻描繪之後,一副立體國畫便躍然「板」上。
長久以來作畫,李秋萍漸漸養成了隨時撿起掉落樹皮的習慣。可能是偶然路過一條街的時候,也可能是遠行旅遊之際,若是遇見合適的原材料時,她都會好好保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李秋萍挑出一張白樺樹皮,每一層的紋路都清晰可見。利用樹皮自帶的脈絡、色澤,手藝人可以發揮的空間遠超常人的想像。高山流水,抑或是田田荷葉,一張普通樹皮的華麗轉身全在李秋萍的指間。
柴火堆中得到的靈感
李秋萍父親出生書香門第,年幼時家底殷實,上私塾,學繪畫,拉二胡,各類才藝樣樣精通。後來參軍時,父親來到北方大興安嶺,接觸到了鄂倫春族人,也看到了滿山的白樺樹。
白樺樹油脂含量高,是生火的好材料。當地人常將撿拾而來的樹皮扎捆,堆在家門口。偶然一次生火時,李秋萍父親看這樹皮紋路著實好看,便生出了作畫的想法。
自身的繪畫基礎配以樹皮,兩者之間碰撞出了新的火花。第一幅畫作雖然粗陋簡單,但卻給了父親眼前一亮的驚訝感。
後來,他慢慢琢磨出了自己的創作門路。那時父親的名氣一度頗高,受邀回到四川老家後,還曾為華羅庚做了一副「史湘雲醉臥芍藥林」人物圖。
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李秋萍的童年生活與筆墨顏料、白樺樹皮緊緊相連。不過,當時的李秋萍還一門心思想成為一名中醫。
1986年時,父親在溫江創辦了一家殘疾人福利廠,專教殘疾人畫畫謀生。人生開始發生顯而易見的改變,正是此刻父親把這門手藝傳至李秋萍姐妹倆的手上時。
李秋萍開始慢慢清楚,一副作品的誕生要經過一個緩慢的歷程。先在白板底襯上繪以國畫背景,再根據畫面要求將白樺樹皮釘上。
若有特殊需求,還要手藝人利用樹皮雕刻出圖案配之。最後再調色過渡,讓整幅畫有渾然天成的視覺效果。幾次調整,數十道工序,幾個月時間,中間耗費的都是手藝人的心血。
在樹皮畫的世界裡深入得久了,李秋萍也體味到了當年與父親同樣的痴迷感。她愈發地熱愛著這樣的創作方式,像帶著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將常人眼中毫不起眼的事物幻化成「美」的存在。
某種程度上,這門手藝和醫學上的「治癒修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仿佛也圓了她兒時的夢想。
等待一幅傳世作
從山水樹皮畫到人物樹皮畫,正如當年父親一樣,李秋萍也開始著更多的嘗試。憑藉作品《西施浣紗》,李秋萍還獲得了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
《西施浣紗》是李秋平的人物樹皮畫代表作,其難度與一般作品略顯不同。單是挑選適合人物臉部及手臂的樹皮原材料,都是一件極其耗費時間的事。李秋萍需要從大量帶有紋路的樹皮中,才能挑選出數量極少且表面光滑乾淨的部分。
樹皮乾淨潔白用以描繪面部表情及手臂肌膚,衣衫部分採取層層疊加的方式顯示一種真實的層次感。荷塘蓮花正盛開,提籃處西施回眸望去,仿佛一顰一笑盡在眼前。
但最動人之處卻在於,整幅作品都沒有一處上過顏料,均是利用樹皮天然色澤搭配雕刻而成。顏色的深淺過渡來源於陽光的照射程度,正是利用這一特質,浣紗中的西施更顯純粹乾淨。
李秋萍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做一副傳世之作。曾經一位美國華僑找到李秋萍,表明想與她合作制一副巨型樹皮畫。那時李秋萍眼前一亮,內心也躍躍欲試。可時機不太湊巧,她正要前往加拿大參與一次文化交流活動。華僑塞給她一張名片,囑咐李秋萍完成加拿大文化交流之後,一定要聯繫他。
李秋萍笑道,自己當時粗心大意弄丟了名片,好些年過去了,也沒給對方回一個電話。但是做這樣一副樹皮畫的想法卻隱隱在她心裡生根發芽。她告訴記者,清明上河圖就是她的目標。融合平面繪畫與立體浮雕的清明上河圖一旦出現,它帶來的影響力絕不容小覷。
可這些年李秋萍一直沒有開始。她面臨著一個尚未解決的難題——作品無法自由收放。清明上河圖篇幅本就很長,而通常以木板做底襯的樹皮畫完全無法摺疊。就算以油畫布為底,附著於上的樹皮若一經摺疊,也會有變形的危險。
思來想去,她只得暫時作罷,但李秋萍心裡始終保留著傳世之作的夢想,她在等待一個破解難題的時機。
武侯融媒記者 鄭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