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不敢買?太便宜就有坑?揭秘保險便宜的真相

2019-05-10     大白讀保



最近有人留言:你推薦的保險這麼便宜,我不敢買,萬一賠不到怎麼辦。

有這種顧慮的,大概沒理解保險本質是一份合同:只要如實告知、且滿足條款約定的理賠條件,保險公司不敢不賠。

在《保險公司如何掙錢?真不像你想的那樣》中,大白也說過,保險公司是靠保費的投資收益差,而非「這也不賠、那也不賠」來賺錢。

那保險究竟有沒有性價比這一說?為什麼有的產品賣得貴,有的卻很便宜?今天就來談一談。

  • 買保險為何要考慮性價比?
  • 不同公司的產品,價差咋這麼大?
  • 性價比高並不等於面面俱強
  • 大白小結:適合自己最重要

1

買保險為何要考慮性價比?

這個問題無疑很多餘,買保險要花錢,當然得貨比三家。

但保險不同於一般商品,它是一份射幸合同。說人話就是,可能賠得到也可能賠不到,關鍵看風險事故是否發生。

發生,保險公司賠錢;沒發生,自然不賠,我們的保費也消耗掉了,大部分拿不回來(除非賠身故且保至終身,或保費能返還)。

因為這個特點,如何用儘量少的預算實現最大的保障,即找到性價比高的產品就成為了一個重要命題。

2

不同公司的產品,價差為何這麼大

強調下,性價比並不等於低價。保險要是不能解決問題,再便宜,基本等於白買。

比如你花500塊買了10萬保額的重疾險,但治療癌症要40萬,不能說你這500塊白花了,但至少花的不太對。

所以,談性價比的前提是能滿足你的需求,即保障要夠要全,在此基礎上再去比較價格。

比價時,不少人又走入誤區,覺得便宜沒好貨。

這些被「指責」賣得太便宜的保險,多是線上、小公司、新公司的產品。

反之他們眼中「價格正常」的保險,多是線下、大公司的產品。

必須指正下:低價格不意味著低保障,但高價格也不等於高保障。

看個例子。



保障相差無幾,但平安福的價格幾乎是康樂B的2倍。

為何差距這麼大?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弄清楚保費的構成部分有哪些。

這可以用一個簡化的公式來展示:保費=承擔該保單的保險責任所需要的純保費+保險公司為該保單需支付的管理費用+保險公司銷售該保單的費用+期望利潤+保險營業稅。



其中,純保費,如果產品類型相同、保障相似,差異會比較小。此時不同的管理成本、銷售成本對保費的影響更大。

管理成本主要包括人員支出、場地租金、辦公費用,以及各地開設分支機構的資金和維護費用。

銷售成本則包括廣告費、渠道費及支付給銷售人員的佣金等。

去除純保費和費用外,保險公司還要賺取一定的利潤……羊毛出在羊身上,加上各項成本差異的疊加,不同公司的產品價差巨大就不難理解了。

但不管價高還是價低的產品,在客戶出險後,核心都會落到理賠上。而理賠,無論大公司、小公司都得按合同辦事,不能說平安人壽是大公司,買了能多賠你一點,而復星聯合是小公司,就會少賠你一點。

從這個角度看,沒必要非大公司的不買,保障是否全面、價格是否合適更重要,前者決定了保險能不能解決問題,後者關係保費的支出會不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

3

性價比不等於面面俱強

這是因為性價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就是綜合表現優秀,而非每項責任都得拔尖。

因此,不同產品要學會搭配著買。不能說壽險賠身故,意外險就不買了,或者說醫療險能管住院,重疾險就沒價值了。沒有一款產品能解決所有問題,善將高性價比的單品進行組合,保費肯定比那些什麼都保的產品要便宜。

再者,也沒必要為了選出一款性價比高的產品,而浪費大量的時間做細節的對比,要學會抓大放小,抓核心需求(保額一定要夠),非核心需求,在滿足其他條件的前提下,再行取捨。

像大白就經常被問到,為何重疾險老在對比價格,而不做具體病種的比較?

這是因為保險行業協會規定的25種重大疾病,已占據重疾險理賠的九成以上,而這25種重疾所有重疾險都保,多出的病種沒有對比的意義。

除非你有家族病史,特別在意某項疾病保不保、理賠條件是否寬鬆,那可另當別論。

4

大白小結: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產品

保險是轉移風險的一個金融工具,必然要考慮性價比,說直白點,每一分錢都最好花得值。

但性價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的人對其的理解會有不同。比如有的就看價格,越便宜越好,有的除了保障,還會考慮服務及體驗,這沒有誰對誰錯之分,各花各入個人眼,適合自己就好。

因此,不是說保險一定得買小公司的,也不是說大公司就沒有好產品,預算內能滿足你需求的產品就是好產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OMRCmwBmyVoG_1Zj2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