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健脾,先化痰,找了一堆方法卻無效,有這3個方法即可

2019-09-19     大國醫說

中醫言脾必賅胃,所以往往脾胃並稱。脾胃五行屬土,屬於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是後天之本。人從出生之後成長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而來,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轉化而來。因此,脾胃是人體一切物質與能量的源泉。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意思是,脾五行屬土,主宰著中央,常常在四個季節長養四髒(即肝心肺腎)。可見脾在人體的地位不同一般,就人後天而言,五臟的作用不是平等,脾尤高出一等,如同計算機的晶片,飛機的發動機。

李東垣認為,脾胃有病,百病乃生。中醫發病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從五行看,脾胃居中央,心肝肺腎居四維,這樣就是脾胃在內,為正氣,四維在外,抵禦邪氣。所以人體的正氣來自脾胃,脾胃健旺,正氣充足,邪氣不可干犯。脾胃在內,居中,《中庸》也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中氣是天下根本,人的根本也是脾胃。

脾與胃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李東垣《脾胃論》說:「胃既病,則脾無所秉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脾既病,則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脾屬土,惡濕。因此,脾之病,皆有濕生。濕聚為痰,所以健脾當先化痰。

說了這麼多,我們來看下這無形的痰濕該如何去除。

濕痰

表現: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噁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治則: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方:二陳湯加減

禁忌: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脾胃氣虛兼痰濕

表現:脾胃虛弱,面黃體瘦,或久患瘧痢,不思飲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症,致兒為患。

治則:健脾補氣,和中化痰

主方:六君子湯加味

中陽不足之痰滯

表現: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治則: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方:苓桂術甘湯加減

痰去脾自健。《主治秘要》雲,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祛痰濕之前當行仔細辯證之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NHWSG0BJleJMoPMdG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