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超模君不得不提他兩項突破性的研究——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單層鐵硒超導等新奇量子效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工作。
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項諾獎級的科研成果,但鮮為人知的是,為了取得這項成果,薛其坤帶領著團隊,耗時4年,測試了1000多個樣品,才有了最終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項研究不僅僅是代表著薛其坤的學術巔峰,更是他人生的縮影,奮鬥的縮影!
兩年考研終考上中科院
1963年12月,薛其坤出生於山東臨沂一個農村家庭,不僅家境貧困,而且家裡孩子又多,所以父母都忙著干農活,根本沒時間管孩子讀書的事。
而薛其坤從小就不是那種刻苦的學生,只是按照學校的安排上課、學習,最後考上了山東大學,成為一名物理系學生。
在大學時,薛其坤仍保持一貫作風,上課聽講,下課去玩,成績一直都處於中游水平。後來偶然間看到研究生的招生公告,覺得「研究生」這個詞很神聖,便想嘗試一下。
然而,一心想要報考哈工大研究生的薛其坤,高等數學卻只考了39分。。。
為了挽回身為物理系學生的尊嚴,薛其坤把目標轉向了中科院物理所,然並卵,最後物理也考了個39分。。。
身邊的人都勸他別固執了,為啥非要「想不開」去考研呢,然而,薛其坤還是繼續埋頭苦幹,終於在第三次考研的時候,考上了中科院物理所。
7年讀博終遇伯樂
考上研究生之後,薛其坤的科研道路也並不順暢,平常人讀博都是5年,而他卻花了整整7年。
甚至在碩士畢業後的一段時間裡,一度想要放棄自己的科研生涯。
直到1992年的某一天,日本東北大學教授櫻井利夫訪華,薛其坤被其一眼相中,獲得了赴日留學的機會。
從此,薛其坤的人生迎來了重大轉折!
到了日本東北大學之後,薛其坤才真正體驗到搞科研的艱辛,但也是從這個時候起,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導師櫻井利夫是出了名的嚴格,他的實驗室被稱為「7-11實驗室」:每個星期要工作6天,學生每天早上7點前必須簽到,晚上11點之後才可以離開,中途無休息,僅有吃飯時間。。。
那個時候,薛其坤每天就是做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有時困得坐在馬桶上都能睡著。
剛開始連老師的指令都聽不懂,儀器也不敢碰,到最後的完全掌握實驗室里的儀器,取得了科研上的重大突破,薛其坤還是一路熬了下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導師櫻井利夫對他說:嗯,給你個機會,到美國做個20分鐘的學術報告吧!
能夠在物理學規模最大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做報告,薛其坤內心當然是欣喜的,但是擺在他面前的一道坎是——英語。
當時,薛其坤只要一想到自己那慘不忍聽的英語,瞬間壓力倍增,畢竟自己的英語口語差到連一個完整的句子都說不出。
但為了抓住這次珍貴的機會,他就把自己要講的每一個單詞,每一句話,全部一字不漏地把它寫下來,專門找了一個房間,進行模擬練習。
到他正式報告的時候,他已經完整練習了80多遍,不但糾正了發音,還把演講進度控制在秒上,連每一個單詞做什麼手勢,都練習到位。
圖片來源:《開講啦》
最後完成報告時,聽著現場熱烈的掌聲,以及學者們的祝賀,薛其坤說這就「像夏天很渴時喝了冰水一樣,很舒服」。
回國任教,教書育人
1999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的薛其坤,選擇回國任教。
在日本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改變,薛其坤回國之後,無論是在中科院還是在清華,都依舊保持「7-11」的作息習慣,人稱「7-11教授」。
十幾年間,他從來沒真正地休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年平均工作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15個小時左右,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
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同樣,作為他的學生,肯定也「不好過」。
有一位學生,要根據幾年科研成果,寫一篇非常重要的論文。結果,薛其坤一看就感嘆,「這個學生英文寫作水平,居然跟我的口語一樣!」
他把那七八頁的論文發回給那位同學,「你先認真修訂10遍,每改一次,存一個新版本,每個版本都發給我。」
第二天,他收到學生郵件,發現只有兩個文件,隔存才1分鐘。這下薛其坤生氣了。
他馬上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從語法錯誤,到句間邏輯,一個詞一個詞帶著他改。
「回去之後,你繼續改,第一遍查語法,第二遍查用詞,第三遍查段落間的邏輯聯繫,第四遍看整個行文的思路……」
因為薛其坤心裡很清楚: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必須是英文發表的,英語這道坎,學生們一定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