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有聽到「兒童多動症」這一詞,只要孩子一不聽話,喜歡跑來跑去,並習慣性地拿別人來玩,就會被貼上「多動症」這個標籤。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的呢?多動症又是怎麼一回事?恩諾教育帶領大家前去了解一下!
據了解,多動症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行為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與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和衝動行為,常共患對立違抗障礙、品行障礙、學習困難等其它疾病。
不少家長發現孩子疾病多在上學之後,其實多動症孩子在更小的年齡階段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現,只是上學後由於學習壓力增大症狀變得更明顯。
嬰兒期: 抱在懷裡亂動,容易哭鬧、尖叫、安靜不下來;睡眠極淺,睡眠時間短且容易被驚醒;喂養困難,不論是母乳還是奶瓶喂養都難以使其平靜下來;吃奶或吃飯時不安寧,時刻注意到外邊的聲音。會走路後,經常到處走動,或擅自走出家門;好奇心特彆強,或探索不停,或爬到桌子上,或翻越床欄等;常以跑步代替走路,不顧及危險,經常摔倒。
幼兒期: 上幼兒園,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行事,不能專心玩一個玩具或看故事書;做遊戲時,不能按規則,隨心所欲,不與他人合作,干擾他人做遊戲並可能會表現出攻擊行為;或真正做遊戲時,又表現為手、眼、腳的協調性差,遇到困難時容易打退堂鼓;長期存在睡眠問題,入睡困難、睡眠淺、容易被驚醒,有時玩耍到深夜也不想睡覺,在幼兒園從來不午睡;經常破壞物品,好發脾氣,難以教育。
學齡前期: 孩子大多比較調皮、多動,不分場合地吵鬧、搗亂;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卻在那上躥下跳,或者翻箱倒櫃,很少能安靜地吃飯;大人說話時喜歡插嘴、接話,招惹別人,引起別人的關注。
那麼,兒童多動症如何預防?恩諾教育認為,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兩個時間點:
1. 孕婦懷孕期間:適齡結婚,提倡婚前檢查,避免近親結婚,避免嬰兒先天不足,堅持優生優育;孕婦應注意陶冶情操,保持心情愉快,心情安寧;預防疾病,慎用藥物,禁用煙酒;儘量選擇自然順產,以避免產傷、減少腦損傷的機會,臨床上發現多動症患兒中剖腹產者所占比例較高。
2.孩子出生後:合理飲食,營養均衡,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創造溫馨和諧的生活環境,關愛並尊重孩子;家長每天花些時間給孩子講故事;陪伴孩子或鼓勵孩子與同伴玩遊戲,特別是需要與他人協作、有交替輪換秩序的遊戲;教育孩子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切勿盲目望子成龍;儘量不給孩子玩含鉛的漆制玩具;多讓孩子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使他們有機會宣洩過剩的精力,同時也要鼓勵孩子的安靜行為,逐步強化培養他們養成能靜坐、集中注意力學習和做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