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紐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伊利「乳業絲路」再下一城

2019-08-05     京客網資訊



8月1日,伊利集團(600887.SH)旗下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收購紐西蘭乳業合作社Westland Co-Operative Dairy Company Limited(以下簡稱「Westland」)100%的股權。雙方在奧克蘭博物館舉行了交割儀式。

Westland是紐西蘭僅次於恆天然的第二大乳業合作社,占紐西蘭約4%的原奶供應量,而紐西蘭則是全球「黃金奶源帶」翹楚中的翹楚。對伊利而言,此次收購意味著對其品質上的強力背書。

同時,這次收購也意味著伊利「全球織網」的計劃又進一步。「全球織網」是伊利對國家「一帶一路」計劃的積極響應,也是全球化國際背景下,中國乳企「由大到強」的必經之路。只有不斷發現並整合海內外的優質資源和市場,才能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源源不斷的輸出動力。

近年來,伊利在國際化方面已取得了很多碩果。在紐西蘭,伊利此前已投入30億人民幣建設了全球最大的一體化乳業基地之一—大洋洲乳業生產基地。在歐洲,伊利已完成歐洲創新中心的升級。在美洲,伊利與眾多美國一流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主導實施了「中美食品智慧谷」。在亞洲,伊利成功收購了泰國本土最大的冰淇淋企業Chomthana,並在完成交割後的一個月整合期內,幫助其實現了30%以上的產能提升。

隨著伊利「乳業絲路」的不斷延展,中國乳企對於全球乳業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 ,同時其「五強千億」大目標(進入全球乳業五強,營收突破1000億元)的實現也已經不遠。

/ 01 /

收購Westland意味著什麼?

2017、2018財年,Westland資產總額分別為5.68、5.88億新元;資產凈額分別為2.52、2.30 億新元;營業收入分別為6.30、6.93億新元;凈利潤分別為151、56萬新元。

以收購對價2.44億新元計算,合17、18財年PB分別為0.98、1.07倍,PE分別為163、439倍。

對於乳製品企業來說,奶源,是生命之源,一直以來,「得奶源者得天下」都是亘古不變的至理名言。

而在我國,優質奶源只占總奶源的30%左右。這也逐漸成為,制約我國乳製品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桎梏。

世界上,兩大公認的「黃金奶源帶」是南北緯大約40°~50°之間的溫帶草原。

其中,北半球「黃金奶源帶」的特點是規模大、產量高,包括愛爾蘭、荷蘭、法國諾曼第、德國北部、蒙古、中國內蒙古、日本北部、美國的明尼蘇達州等地區。

而南半球「黃金奶源帶」的特點是產量相對較少,但品質更加純凈。僅有澳大利亞南部、紐西蘭、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三個地廣人稀的區域。

因此,南半球「黃金奶源帶」的乳品產量和品質都更加稀缺珍貴。特別是紐西蘭,更是奶源翹楚中的翹楚。

紐西蘭不僅本身空氣清新、水源純凈、土壤肥沃,還嚴禁使用化肥、農藥,從源頭上保證了原奶質量。儘管總產量只占世界的2%,紐西蘭卻擁有國際乳品貿易35%的份額。

紐西蘭最大的乳製品企業是恆天然,位居全球乳業五強之列。

而Westland是紐西蘭僅次於恆天然的第二大乳業合作社,有350個奶農股東,占紐西蘭約4%的原奶供應量,每年生產超過12萬噸的乳製品。此外,Westland超過90%的產品出口至全球40多個國家。

此次收購,不僅有助於伊利形成對全球市場的輻射,拓展海外業務。更重要的是,通過此次交易,伊利能夠獲得優質、穩定的紐西蘭奶源,從而優化奶源布局,並提升品牌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正如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崑岡所說,「中國乳業要想健康長足發展,一定要先邁奶源這隻腳。」

/ 02 /

「乳業絲路」助力「五強千億」

實際上,收購Westland,只是伊利推進「全球資源」的一個小縮影,而「全球資源」也僅僅是「全球織網」的一部分而已。

2013年,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計劃,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截至今年4月,已有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我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

為了響應國家「走出去」的號召,作為乳企老大的伊利,也隨之提出了「全球織網」計劃,織就一條影響全球乳業的「乳業絲路」。

紐西蘭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夥伴國,也是伊利「乳業絲路」的起始點。早在2014年,伊利就在紐西蘭建立了全球最大一體化乳業基地——大洋洲乳業基地,總體投資額高達30億人民幣,創造了中新兩國投資規模的新紀錄。

2017年,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二期揭牌,被認為是中新兩國加強經貿合作的標誌性項目。如今收購Westland,可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當然,「乳業絲路」的合作網不止包括紐西蘭,也不止是奶源。2014年,伊利攜手瓦赫寧根大學打造一個研發實體——伊利歐洲研發中心;2015年,伊利聯合美國一流大學、科研機構主導實施了「中美食品智慧谷」;去年8月Joyday子品牌成功登陸印度尼西亞;11月又成功收購了泰國本土最大冰淇淋企業Chomthana。

目前,伊利已經在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乳業發達地區構建了一張覆蓋全球資源體系、全球創新體系、全球市場體系的骨幹大網。

事實上,「走出去」不僅僅是龍頭企業對國家號召積極響應,也是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國乳企「由大到強」的必經之路。放眼國際,就有雀巢和達能這樣的成功範例。

雀巢集團創立於1867年,總部位於瑞士,最初只是一個小規模的乳製品公司。但通過併購與整合,業務逐步拓展到飲料、營養與健康、預製食品和烹調品、寵物食品、巧克力和糖果等領域。如今,在全球乳企排名中,雀巢位列第一。

達能創建於1966年,總部位於法國巴黎,最初主要生產酸奶。通過併購,業務拓展為鮮乳製品、飲用水和飲料、生命早期營養品、臨床營養品等四大品類。區域上,從法國拓展到歐洲,之後進行全球化擴張,拓展到亞太、拉美、東歐等地區。如今,在全球乳企排名中,達能位列第三。

可以說,大膽地「走出去」,不斷發現並整合海內外的優質資源和市場,是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加速器,最終有望助力企業成為國際化的行業巨頭。

這也並不是伊利第一次提出「織網計劃」,上一次是2005年提出的「全國織網」,通過產能和渠道的全國化布局,奠定了「乳企一哥」的位置。這一次的「全球織網」,則有望推動伊利從中國乳業巨頭,向全球乳企巨頭飛躍。

我們有理由相信,伊利「乳業絲路」的格局不止於此,並且其「五強千億」大目標的實現也已經不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BeXZGwBUcHTFCnfZfT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