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除了考試最討厭的集體活動,它排第一

2019-10-17     研控學姐

還有比逼當代社恐年輕人參加集體活動更殘忍的事嗎?

有,就是逼他們在透支心力之外還要透支體力,在好不容易能休息的周末去野外徒步拉練,美其名曰公司團建。

前兩天一則在職場論壇上的匿名吐槽,就指向了某知名網際網路企業令人迷惑的團建活動。


爆料內容稱,這為期兩天的團建,出發之後才知道是去野長城爬山,全程長達20公里,其中還不乏危險道路。甚至還有人被困山上、報警求助,直到凌晨兩點全部人員才都下了山。

這個帖子在網上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論,看到網友的吐槽你會發現,原來得了「團建PTSD」的人還真不少:

好好的團建,為什麼老是要搞成軍訓+拉練+野外求生?


奇葩團建活動大賞

其實「團隊建設」這事兒,本質上無可指摘。無論是大學社團為了促進成員感情,還是工作團隊為了增加互信與凝聚力,都是管理團隊的必要環節。

但為什麼它現在讓人「聞之色變」?





一般來說,比較討喜的團建形式,無外乎三種:

聚餐型,聚完餐玩樂型,公費旅遊型。

一言以蔽之,吃喝玩樂,最好免費,顯然都是順應了人類基本生理需求的。



但是,一旦團建要把所有人拉到荒郊野外的大自然或者體育館裡,穿上整齊劃一的迷彩服或文化衫,事情就開始不對勁了。

有件讓社恐患者沉默、讓當代林黛玉流淚的小事,叫做「素質拓展訓練」。

這種團建方式被中國各大中小企業謎之喜愛,可以說是當代中國職場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輕則以《快樂大本營》出現過的各式沙雕遊戲面目示人,美其名曰「破冰遊戲」。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會發現,自己在大學社團第一次例會上和婚禮接親環節難為新郎時見過的那些遊戲,居然工作團建時還要再來一遍。


重,那可就是風靡全中國、讓每個參與者都屁滾尿流過的素質訓練經典項目輪番上陣,讓你的身體和心靈遭受雙重素質毒打。

這些遊戲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促進團隊合作和同僚的默契,雖然理論上你不能促進一個不存在的東西。

哪怕平時工作時已經對豬隊友很不爽了,但出來團建還是要共同完成一個比平時KPI更難搞的目標,並忍住不當場發火。


有的遊戲則是想建立你和同事互相之間的信任,儘管倒下的人和下面接著的人可能都彼此坑過不知道多少次。


還有的遊戲,看上去是教你們部門學習深夜下班發現大門被鎖時如何逃出生天(大誤),其實是對平時久坐坐到肌肉萎縮的職場白領的公開處刑。


每逢這個環節,團隊里塊頭最大的那倆小伙子肯定會被留到最後,被迫在所有人面前上演一整塊腹肌的顫抖。


還有恐高患者看了想辭職的高空飛人。


腰間盤突出患者看了骨頭一響的集體性下腰活動。


神秘如當代祭祀儀式、實則只能將都市白領送進醫院骨科的加強版集體下腰活動。



早已被各大高校的趣味運動會學習吸納的沙雕風火輪。



「為了喝一口水差點被我同事五馬分屍」的人類韌帶極限操作……



總之,素質拓展來這麼一天,沒給你練個舒筋活血經脈貫通的,就別想回家。

當然,要肯定的是這些項目設計之初都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在當代社恐+體質奇差的年輕人眼裡,它們無異於精神虐待加體罰了。

如果是以素質拓展之名、行軍訓之實,那就更慘了。

有些是差不多真軍訓:白領們脫下平時的白襯衫,迷彩服穿上了,軍隊歌曲齊聲唱起來了,太陽的毒打也挨了……

有些不是軍訓、勝似軍訓:一群根本不怎麼戶外運動的人動輒20公里的野外拉練,風餐露宿睡帳篷,披星戴月看日出……

團建結束後的你和同事

經歷這麼一套下來,哪怕是初入職場的95後也立刻感覺到自己的虛弱,只想問天問大地:

想賺個餬口錢怎麼那麼難啊!



中國老闆為什麼痴迷素質拓展?


今天被迫素質拓展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這東西在上世紀40年代的英國被發明出來,本來就是為了「訓練年輕海員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艦船觸礁後的生存技巧,使他們的身體和意志都得到鍛鍊」。

後來又經過發展和改良,才演變成了一種對企業、學生等團體進行心理、人格、管理等多方面訓練的培訓手段。

了解到其來源,大概深受其苦的人們也會感嘆一句「怪不得」,因為它本身就是為了很硬核的目的而生。

在1995年引進中國後,素質拓展迅速地成為缺乏現代管理經驗的中國企業的團建寶典。



素質拓展確實具有它多年發展總結出的成功經驗,但它在中國的流行和本土化,也常常與中小型企業的老闆們推崇狼性文化、成功學思維根深蒂固脫不開干係——

既想讓員工無條件地團結一心,為整體的成敗默默忍耐辛勞與痛苦;

又想訓練員工有風險的時候排除萬難、不懼挑戰,爭做勇敢的排頭兵。

這也導致有些正經的素質拓展訓練項目被曲解、被妖魔化,變成了絕對的服從、體力的壓榨和殘酷的懲罰,甚至鬧出過新員工被魔鬼訓練折磨成了橫紋肌溶解的荒唐事。


這或許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釋,老闆的美好願景和員工的不情不願到底衝突在哪兒——

中國公司的「團建」其實是種很理想化的東西。

它期望員工通過時長几十分鐘的集體遊戲便領悟到深刻的道理,在體力的極限中磨練出鋼鐵的意志,一天下來就讓參與者的情感距離迅速拉近。

說難聽一點,這其實透著一種「百因必有果」的思維方式,透著強烈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且已經形成產業的專門服務於企業團建的各種素拓項目、野外一日游項目,成本並不高,可以說是一種相當划算的、讓大家至少表面上看起來都很努力上進的方式。

而現實中人和人的關係、默契,特別是在職場,顯然沒有一次團建就能見效這麼簡單。

尤其是在這代對集體主義並不感冒、崇尚個人自由的年輕人看來,許多項目的設置不過是通過折磨人的體力、消磨人的意志來達到類似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效果。這樣建立起來的團結和溫情仿佛是一種暫時的、虛幻的「屈從」,就像理髮店開業前站在大街上高呼口號一樣不能讓他們獲得認同感。

而且不少素質拓展團建項目十幾年來都是千篇一律的同質化,有的人可能從高中春遊到換了幾個工作後,光爬求生牆都爬了不下五次,早已沒了通過一次集體活動就震撼不已的新鮮感。



最重要的是,被拉到一個特定的環境強行建立起了情感聯繫,其實和日常的狀態是割裂的。

畢竟職場中的人都是被利益驅動的動物。誰也不知道團建中獲得的暫時的和平與團結,會不會在日後一次利益分配不均的勾心鬥角中立刻分崩離析。

等到那種時候,即便當時團建爬山的時候他拉了我一把,也怕是早被忘到九霄雲外了。

強扭的瓜不甜


歸根結底,這代自我意識很強的年輕人本質上是反感被綁架著參與集體活動,並強行快速拉進彼此之間的聯繫。

無論是大學裡的社團、學生會,還是步入社會後的職場,有些團建都像是一場大型表演秀,跟不熟的甚至不喜歡的人上演一團和氣,既是考驗,也是煎熬。

那些本就不擅社交的人不得不在酒桌上陪笑,在一片虛假融洽的氣氛中恭維上級,甚至你都不知道會有什麼令人不適的遊戲環節在裡面渾水摸魚。


即便是相對最受歡迎的「公費旅遊型團建」,也有人覺得它本質還是要和領導同事相處,玩也玩得倍感壓力,仿佛是在美景中上了幾天班一樣疲憊。

團建不受歡迎,本質上是吞噬了很多人本就寶貴的私人時間,讓人不得不勉強自己進行平時總想逃避的交際。


當年輕人越來越反感這種集體活動,其實背後是一個很簡單的「強扭的瓜不甜」的道理。但熱衷於此的公司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給我扭。

這也導致被吐槽的團建最大的問題其實不在於團建內容本身,而是公司把它變成一種強制性集體活動的各種「騷操作」。

比上班後還要拉練更慘的是什麼?是占用休息日拉練。

比占用休息日拉練更慘的是什麼?是「不想去只能請事假」、「不去要扣績效、扣工資」等等真實存在於人們經歷中的不合理要求。




如果說還有比這更慘的,那只能是不得不自己掏錢受罪了。


如果哪個團建能集齊強迫參加、耗費體力、自掏腰包、回報微薄這四大槽點,那簡直……也不算什麼新鮮事。

畢竟通過廣大網友怨聲載道的發言你會發現,這樣的經歷還真不在少數。



而最慘的,還的屬那些夾在中間不得不策劃組織這些活動的行政部門員工。吃力不討好,里外不是人。


這種「強行團建」表面上有各種各樣的名義為員工福利著想,真實的操作只會讓人覺得這是變相剋扣員工的福利。

就這樣,多年一成不變的團建文化給人留下了種種負面的印象,導致現在很多95後一看到招聘啟事裡信誓旦旦地拿團建當福利,就果斷右上角點X了。

畢竟這年頭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好糊弄,也越來越「叛逆」,「我上班就是為了錢,別跟我談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成了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老一套的形式主義和空中樓閣一般的集體主義自然無法在他們心中激起一絲波瀾。

說到底,人們不過都是出來打工的。被社會毒打越多,越覺得最好的福利不過是工作之餘少一點勉強和偽裝,多一點被尊重的個人時間和自由。

內容來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6ls220BMH2_cNUgcB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