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家長跟我抱怨,說自家
孩子太喜歡「贏」
,不管什麼比賽,都要拿到第一,哪怕是上樓梯、回家這樣的事情,也是如此。輸了就會哇哇哭,一定要「贏回來」才行。這是「賞識教育」失敗了嗎?
孩子「輸不起」,還是家長的原因
孩子最初關於「輸贏」的概念,最先來自於家庭教育者——父母。
我們小區有位小朋友,每天到了飯點都會聽到他哭鬧的聲音。起初不了解,以為孩子是不愛吃飯的緣故,後來才知道,他們家每次吃飯都會進行比賽,而孩子喜歡玩,
常常會輸,輸了就哭,
然後全家人配合再「吃」一遍,讓他「贏了」,孩子才會破涕而笑。每天如此,但孩子吃飯還是慢吞吞的,不過,他這種「輸不起」的表現,卻真是家長長時間「溺愛」、無原則導致的。
還有的家長喜歡誇獎孩子,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但卻不知道,自己這樣錯誤的誇獎,反而容易讓孩子成你其中,無法接受「輸」帶來的挫敗感。孩子輸了會很難過,甚至覺得自己承受不住。
其實,孩子的成長中,會經歷大大小小很多次失敗。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也是說,
孩子的成長需要挫折
。想想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從一次次挫折中走出來的,進而樹立了正確的「輸贏」觀念?
家長過度的讚揚和包容,讓孩子沒辦法建立自己的輸贏觀念,無法衡量,更不能積極、勇敢的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失敗,也就無法成為「輸得起」的孩子。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輸贏觀念
「輸不起」的孩子有很多,尤其是在孩子2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後,會有意識地想和身邊的照料者、小夥伴「一決高下」。他們覺得在比賽中不能失敗,這是本能反應。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接納孩子的性格,允許哭鬧。
沒有一個孩子會不哭不鬧成長起來的,我們作為家長,要對孩子的失敗情緒完全接納,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是可以被理解,而且爸媽是愛自己的。
在孩子「贏」了的時候,家長也不必誇大和吹捧,也不用刻意打壓,只要客觀、正確地表揚他就可以了。
其次,適當地讓孩子經歷失敗。
我們在生活中會經歷的事情有很多,有些時候擔心孩子輸了不高興,就會用各種理由安慰他,但這樣卻讓孩子無法獨自面對失敗這個問題。
有的家長甚至會說:
「你是哥哥,讓著弟弟」、「你大,他小,讓一下,下次再贏」
等等的話語,會讓孩子覺得
「贏才是最重要的!」
而我們家長要知道,孩子的成長來自於生活中的體驗,不管是輸還是贏。我們應正視結果,讓孩子面對失敗的時候,可以自我疏導情緒,重新評估自己,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才能更好的成長。
最後,重視孩子努力的過程。
失敗了並沒什麼大不了,那只是結果,並不是我們做事情的過程。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沒必要臭罵他,只要他努力學習了,就是好的過程。引導孩子總結,自己考不好的原因,並且再次努力,才是重要的。
上班的時候領導說過這樣一句話:「
過程是好的,結果必然是好的
!」我覺得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應該有這樣的理念。輸贏並不是最關鍵的,主要是我們有沒有做好過程?
失敗對孩子有什麼意義?
失敗對孩子來說,看起來是不好,但其實,也有好的一方面。
坦然接受失敗的孩子,才能「贏得起」
。而不會因為自己贏了,就驕傲自大。
失敗還能讓孩子逐漸的明白「自我同情」和認識到自我的價值。一個人經歷過失敗,並且能自我同情,才能更好地從失敗中走出來,而且不會把自己的壓力和恐懼傳遞給其他人。
自我同情的方式,可以採用,跟孩子聊天或用第三人稱的方式給自己寫信。這些都能練習到自我同情。
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不是一場比賽,一次考試就能決定的。對輸贏也不會看那麼重,輸了會總結問題經驗,贏了會再接再厲。
媽媽來叨叨:
說到底,孩子重視輸贏,還是我們家長對成功的渴望,家長自身更喜歡成功,喜歡贏。孩子不過是效仿罷了!如果家長能重視到自己的問題,教育孩子也不會那麼迷茫了。希望每個孩子都「輸得起也贏得起」!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孩子搶玩具的背後,或許「凡勃倫效應」使然,關注物權意識是關鍵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如何管教?父母一味吼叫,也許適得其反
孩子無法面對失敗?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