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有了尊嚴,才能與學生有正常的關係

2019-05-03   中國科學報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師生關係?

作者 | 馮大誠

師生關係是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關係。

我做了一輩子教師。在學校,總是我教、學生學。我認認真真地教書,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學生好好學習。

學生做得好的,我表揚幾句,做得不好的,批評幾句。關係好一點的,多說幾句,關係疏遠一點的,少說幾句。

對於學生,我自以為是他們的指導者,要儘可能地對他們在學業和思想上的健康成長負責。當然,我決不會侮辱和辱罵學生,因為我對任何人都文質彬彬。

但是,說實話,還真沒有認真考慮過應當有什麼樣的更恰當的師生關係這個問題。

前兩天,看到有人說到現在的師生關係有了新的傾向。

據說,「這個師生關係新傾向的特點就是服務訴求,即學生交費上大學後,由過去的向教師學習、請教轉變成了一種付費服務,服務索取成為必然。而教師則轉而成為提供知識的服務者或知識服務人員。正因為站在服務訴求的角度,學生不再視老師的批評為理所當然……然而,很多教師不適應這種師生關係的新傾向,他們仍然沉浸在以往的師道尊嚴的想像中,訴諸家長式的作風,居高臨下地施以教訓,乃至企圖為學生指出未來的路。」(《師生關係的新傾向與大學教育的未來》

如今是不是確實存在這樣的傾向?

由於該文作者是研究管理問題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應當熟悉學校教育的現狀,我相信文中所說的「新傾向」應當是確實有的。

但是,這種傾向是不是好的?我認為不見得是好的。

  • 首先,這種傾向是鑒於一部分人們的認識而形成的,而他們的認識建立在對事實不正確理解的基礎之上。

學生交錢受教育,這不是從如今開始的,相反,大多數學生不交錢或交很少的錢受教育才是現代才有的事情。

從孔夫子開始的教育一直都是收費的,也就是說,過去教師的生活費用都是由學生(當然是他們的家長)供給的。千百年來,一直如此。

假定我們把舊時的生員(秀才)視為受高等教育者,那麼所有的人的「初等教育」即私塾學生都是自費的。

而生員之中,大多數人也都是「自費」的,受國家資助的生員即所謂廩膳生只是少部分。

而「往日的師道尊嚴」就是這種自費教育的產物。

先生拿著板子打學生的手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扑作教刑」幾乎是國家法定的規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哪裡會「不再視老師的批評為理所當然」,相反,學生在學校吃了先生的手心,回到家裡往往還要受第二遍的懲罰。

學生受到國家補貼的教育,是現代教育的結果。

即使到了民國,即使是國立大學,每年的學費也要四五十元大洋,並不比現在學生的學費水平低。

我想,那時候學生也沒有「不再視老師的批評為理所當然」。

現在的大學生,交那麼幾個學費,比起國家對於他們的投入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他們憑什麼就要得到「顧客就是上帝」那樣的待遇,讓教師像商店的售貨員那樣像上帝那樣伺候他們。

所以,有「我交了錢,就是上帝」,「不再視老師的批評為理所當然」,這個認識本身就建立在子虛烏有的基礎之上。

  • 其次,學生即使交了錢,還是「受教育者」,教師還是「教育者」。

教師就是要教育學生,不但教給他們知識,也要教育他們做人。這就是現在我們仍然一直在說在嘴上的「教書育人」。

當然,教師作為教育者,自身應當由好的修養,要道德高尚才能為人師表,要學識淵博才能使學生學業有成,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作為學生,則應當虛心的接受教師的指導。學生因為知識不夠,才來上學。學得不好的、理應受到批評。

不能把學生弄得「老虎屁股摸不得」,一受批評就受不了,要麼與教師衝突,要麼尋死覓活,最後把責任都加到教師身上。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傾向。

要想讓學生能夠安心地學習,安心地從教師那裡學到知識、學到才幹,就是理所應當有必要的權威。

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當學生比較佩服教師的時候,學生才能夠更好地學習。

學生與教師關係較差,是很多學生失去學習該教師所教課程的興趣的重要原因。

更不要說教師被學生看不起了,有些教師業務水平差或者道德品質方面有問題,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

過去有大學生把教師趕下台的,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確實有問題,沒有建立起自己在學生心中的威信。

「師道尊嚴」要不要?做教師的怎麼能夠沒有尊嚴?

師道必須尊嚴,沒有了師道尊嚴,學校就不像學校的樣子了。

全世界的學校恐怕都是師道尊嚴的。《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要想讓教師能夠嚴格要求,也必須使教師有尊嚴。

在我們在過去的相當長的時間裡,把教師的尊嚴踩在腳下,甚至號召學生起來造反,搞得學校一塌糊塗,又搞得社會一塌糊塗,這樣的教訓一定要充分吸取。

要使教師有尊嚴,當然,很重要的條件是教師本身有高的道德品質水平和學術水平,能夠嚴格要求自己。

一方面要搞好教師隊伍的建設,在進入教師隊伍的問題上,要「嚴進」,要及時淘汰不合格的教師。

更重要的,是尊重教師,使教師真正成為學校的「掌管者」。

過去一些年,就到處有這樣的現象:某些人水平低,當不了教師,淘汰了,做了學校的工作人員,結果沒幾年,他們倒升遷的很快,當上了學校的管理者,作威作福,頤指氣使地管理起高水平的教師。

這都是教師在學校沒有當家做主的緣故。教師在學校往往是地位最低、責任最大。這個問題不解決,教師也很難有真正的尊嚴。

教師有了尊嚴,才能夠與學生有正常的關係。

有些教師不尊重學生,實際上是自己沒有尊嚴的緣故。

有些教師確實沒有很好的道德水平,他們沒有得到過應有的尊重,因而也不知道尊重別人,他們身為教師卻還是常常滿口污言穢語,雖然有時候是好心,對學生恨鐵不成鋼,但是卻無法用正確的手段幫助和教育學生。

這樣的教師,一方面需要在崗位上加強教育——當然,這又涉及到領導者的水平,領導者也需要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尊重。

大學生、研究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會出各種各樣的意外,這些問題中有家庭的原因(例如遺傳和家庭教育)、社會的原因、同學的原因,也有學校的原因。

這些意外事件古今中外都有,不能出了意外就拿著放大鏡去尋找教師的失誤,讓教師承擔責任。

例如,研究生和他的導師在一起學習、工作、生活好幾年,不可能沒有一點矛盾,很難沒有發生一點齟齬。

如果出了意外,就拚命在這方面去尋找原因,甚至無中生有地追查教師的責任,這對於教師是很不公平的。

我在科學網上看到有的教師「四不四要」的培養原則,說導師在評審和交流時不要問研究生不知道的問題,要多問學生知道答案的問題,不要批評學生的錯誤和失誤,以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如此等等。

我看了心裡真不是滋味,如果都這樣的話,我們的研究生院可以改為幼兒園,導師可以改為保育員。

被導師問了幾個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就能夠喪失自信心和積極性,這樣的研究生還能夠做出高水平的工作嗎?還能夠參與劇烈的國際競爭嗎?招這樣的研究生有什麼用處?

人們應當好好地找一找使得我們的導師如此謹小慎微的原因。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當在學習上、工作上、生活上,多多關心學生,特別是在研究工作中,在工作的開端和關鍵問題上,要多幫助學生,與學生一起努力,這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這並不是說教師不能批評學生,相反,在業務學習特別是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應當是嚴格的,有問題就要說問題。

科研工作不能馬馬虎虎,更不能弄虛作假,這些原則問題上一定不能放手不管,不能放鬆要求。嚴格是對學生好,對學生的將來負責。教師對學生又關心又嚴格,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一般情況下,在師生的關係中,教師起主導作用。

我七年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仿照孟子的話說,「導師視研究生如子弟,則研究生視導師為父兄;導師視研究生如僱工,則研究生視導師為僱主;導師視研究生如盜賊,則研究生視導師為仇讎」。

我不喜歡「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樣的帶有封建幫會氣味的說法。但是教師和學生應當像一家人、像好朋友那樣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這才是正確的、正常的師生關係。

最後,又說到本文開始時引用的那篇文章,其最後一段似乎透露了作者的「真意」:「大學師生關係的新傾向讓教師由原來的教育者變成了服務者,角色的轉變也意味著責任和義務的變化。教育者是引領者,其中承載著思想、文化,而服務者則是知識提供者、技術的傳授人。一個是主動的精神的傳承和延續,一個是被動的技藝的傳授和培訓。教育者可以同時是服務者,服務者卻無法兼任教育者。中國大學教育的未來,或將由哪一類的教師占主流來決定。」

我贊成這個看法。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馮大誠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174992.html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